【人物专访】走近优秀长跑选手王婕、肖荣涛、王进

发布时间:2012-11-13浏览次数:153

 

王婕,2012年校运会女子800米和1500米冠军。
肖荣涛,2012年校运会男子3000米障碍赛和5000米冠军。
王进,2012年校运会男子3000米障碍赛第四名,5000米季军。
今年校运会,法学院长跑项目成绩斐然,几位选手的精彩表现——尤其是肖荣涛5000米夺冠后,举着院旗又绕运动场跑一圈所展示的惊人体力,令人印象深刻。赛场上的他们意气风发,赛场下的他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王婕:从小就特别能忍疼
爱吃甜食,喜欢看电影,闲时爱淘美味,偶尔出去逛逛街……走下赛场的王婕和千千万万的女孩子没什么两样,但她身上却有许多女孩子没有的韧性与坚强。
受家里人影响,王婕从小就喜欢运动。“我小的时候特别皮,我妈老说我有‘多动症’。”说到小时候,王婕笑眯了眼。初中,机缘巧合之下,她接触到了篮球,从此与篮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路至今,已有十年光景,期间,她从未中断过篮球训练。自从大一加入校篮球队,她每天下午四点到六点都会去参加训练。“我们篮球队的队员是没有假日的,这也是我很少去旅游的原因。”
当记者问及是否接受过长跑训练时,王婕的回答让我们颇为诧异。“没有特别针对长跑进行训。中长跑练这些项目,体能很重要。我的体能之所以这么好,得益于每天高强度的篮球训练。”
虽然针对长跑的训练不多,但是谈起长跑,王婕信心十足。初中开始,她就是校运会长跑赛场上的常客,大学亦是如此。“除了大三,大学的运动会我都参加了,每年的项目都是中长跑。”除了体能,丰富的比赛经验也是王婕能够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原因。去年,她以一秒之差憾负工商学院选手,令大家颇为扼腕。“我跑完后特别后悔当时怎么不跑得再快一点,有这个实力,当然想拿个第一,看到成绩榜上的排名,我心里也会很不舒服。”她身上也有运动员那种敢拼想赢的精神劲儿。
虽然对自己的成绩有信心,但是面对对手,她也不敢掉以轻心。“比赛开始前还是有些紧张的,跑完了反而比较轻松了。”比赛时,即使是小组第一,她也不会松懈,“因为还要考虑到其他组的情况,我不想再留下去年那种遗憾。”
记者以为这么多年的运动训练,一定造就了王婕健康的身板,她听后却连连摇头。“篮球是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我们这些队员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伤。”大三那一年,她随校篮球队出战,在赛场上膝盖韧带断裂,并为此休养了一年。“当时我都能听到韧带断时‘啪’的一声响。”现在说起来,她似乎还有些后怕。那段时间,她的心情十分压抑,“我每天都不怎么说话,很害怕以后对打球会不会有影响。”
幸好手术之后,医生告诉她康复有望,但是术后的复健却让她吃足了苦头。“因为我的韧带是用钢钉接起来的,短了一截,所以刚开始膝盖无法弯曲、拉伸。复健的时候拉筋特别疼。”嘴上说着疼,王婕面上却是云淡风轻,她从小就是个特别能忍疼的人。“那时候知道自己以后还能打篮球就觉得什么都还好,虽然很疼,但是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当记者问她康复后进行激烈运动,不怕对旧伤有影响吗?她回答说:“这次受伤我家里人也很担心,但是她们让我自己决定是否继续打篮球,我考虑了一下,最后还是割舍不下。这么多年了,打篮球不仅仅是出于热爱,也成了一种习惯。”
肖荣涛:想当兵的“涛哥”
“涛哥很豪爽,而且热心助人。”这是认识肖荣涛的人对他的普遍评价。记者初见肖荣涛时,也感受到了他的不拘小节与直爽,他言语幽默,道出了许多令记者忍俊不禁的趣事,采访的气氛十分轻松。
肖荣涛与记者分享了他与众不同的“体育之路”。在上大学前,他从未参加过运动会,也没有训练过长跑。“我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自己也感觉很意外,”他笑着说,“因为小时候我都是跑着去上学,都跑惯了,觉得自己体能还不错,所以就报了长跑这个项目。”小学的时候,他经常和伙伴们走过崎岖的山路去上学,快则四十几分钟,慢则要一个多小时。“因为山路也走惯了,后来为了尽早到校,我们都是跑着去的。”这一跑,就是六年。
由于缺乏经验,大一第一次参加校运会男子3000米障碍赛跑时,他与冠军失之交臂。“那时候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整个比赛过程一直都跑外圈,平白浪费了许多时间。”他还向记者讲述了跑步时的一件囧事:“那时跑过法学院的啦啦队阵营时,听到大家的加油声,我很激动,跑一圈就跟大家挥挥手,再跑一圈,又挥挥手……”他讲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令在场的人都不禁大笑出声。
去年,肖荣涛在赛场上半路掉了鞋,这一幕被法制1101班的同学记在了心里。运动会前,他们瞒着肖荣涛为他挑选了一双球鞋,体育部听闻这件事后也加入进来,和法制1101班的同学们一起出钱买了这双鞋。英语课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惊喜,戏称自己是“粗人一个”的肖荣涛也不禁红了眼眶。“今年穿着这双鞋跑,感觉特有动力!”
除了运动员,脸上一直带着笑容的肖荣涛还是体育部的副部、法制1101班的班长。他用心投入工作,坚强乐观的性格也在向周围同学们传递着“正能量”。“涛哥做事很认真,他大一的时候曾经在南苑做过兼职,那个老板很喜欢他。”志协爱心部的同学谈起肖荣涛都赞不绝口。“涛哥每天早上都会带我们训练,和我们分享他的比赛经验。”长跑队的队员说道。
平时,他还喜欢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我比较喜欢看像《赛德克巴莱》之类的,反应社会现实、比较有深度的电影,那些无厘头的喜剧我很少看,例如周星驰的电影我就不喜欢。”他还是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人。“涛哥很爱憎分明,他对他的同学、朋友都很好,但是要是有人触碰到他的底线,把他惹毛了,他也不会善罢甘休。”前些时候,有人辱骂法学院,肖荣涛就写了一篇日志还击,并要求那个人道歉。
不论是在运动场上,还是在平时工作学习中都很给力的肖荣涛,内心一直向往着绿色的军营,“我的身体素质还不错,很自然就有去当兵的想法。我觉得当兵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荣誉。”
王进:学霸“进哥哥”
他是同学口中的“学霸”,辅导员说他是班级的老大哥,“班里有的同学开玩笑时也会叫我‘进哥哥’。”说到这个戏称,王进有些不习惯。这不免让记者想起了郭靖。当记者问是否觉得自己和郭靖有点像时,一旁的肖荣涛点头说:“还挺像的。”而王进则显得有点羞涩,“我自己倒是没往这方面想过,不过我这个人确实比较内向。”在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中,王进的话不是很多,但是他平和、踏实的心态让记者印象深刻。
武侠小说中的郭靖,之所以能够能为一代名侠,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王进也是如此。说起长跑,王进可谓是“沙场老将”,小学六级起,他就开始参加运动会,初中夺得越野跑冠军,并因参加县里运动会而接受过一段时间较为专业的训练。“其实和平时训练也没什么不同,就是训得狠一点。”每天8000千米跑步不在话下,教练骑着摩托车在后面跟着监督的训练方式让记者们颇为咂舌。多年的训练,加上平时经常打篮球,无怪乎体育部的师弟们提起他都赞一声“王进师兄耐力很好!”
由于训练稳扎稳打,比赛经验丰富,如今面对校运会,王进并没有感受到很大的压力。“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的时候还有点紧张,但是现在心态已经磨练得比较平和,比赛时竭尽全力,成绩好坏就看实力了。”在学习、生活中,王进也是如此。对于“学霸”这个称号,他认为自己受之有愧。“我并不是平时一味埋头苦读的人,只是我觉得要做一件事情就要用心、专心,全力去做,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会很专心、认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如同长跑一般,他优秀的成绩也是功在平时,“即使是考试前我也是十一点多就睡觉,不会因为考试就熬夜通宵。”
低年级的师弟都觉得王进师兄人很好,脾气也好,对此王进笑言:“我很少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么年轻,哪有那么多烦心事呢!”
他们,为学院荣誉而战
当记者问及参加校运会的原因时,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回答:“作为法学院的学子,自然想为学院出一份力,多争取些荣誉。”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长跑,因为太累了。但是,作为法学院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当然要去参加。”篮球是王婕的心之所好,支持她每年参加校运会,坚持长跑的动力则是出于对学院的责任感。“我明年就要研究生毕业了,如果时间不冲突的话,我还是会参加校运会的,能跑一年是一年。”
相比去年校运会,法学院今年的长跑成绩进步了很多,谈起原因,王进和肖荣涛笑称:“因为有红牛!”他们认为今年校运会,法学院的后勤工作做得很好,这是法学院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学院对体育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比较好,希望明年可以继续保持。”王进建议说。
说到后勤工作,就不得不提起法学院的啦啦队。“大一第一次参加运动会的时候,确实被我们学院啦啦队的气势震住了。”王婕笑言。“经过法学院的阵营时我们都跑得比较快,因为听到同学们的加油声就会觉得充满了力量。”王进说。“赛前,王湖师兄一再告诫我不要向观众们挥手,但是今年的啦啦队太给力了,我有好几次差点没忍住。”肖荣涛幽默的语言,又一次引来记者们的笑声。
除了啦啦队,他们队友之间也会相互鼓励。“如果有队友一起跑的话,心里也会比较踏实,”王进说,“同时对手对我们也会有所影响,和高手过招,我们的速度也会提高,所以我还是很期待的。”
“大一的时候,我对长跑毫无经验,还要特别谢谢王湖师兄,他一直指导我们田径队长跑项目的练习,教会了我们很多。”肖荣涛特别提到了王湖师兄。今年校运会,王湖师兄不仅指导运动员训练,并且抽空亲自到场为他们加油打气。法学院许多毕业了的优秀运动员仍然心系运动队,校运会前总是悉心传授经验,这也是法学院在校运会上屡创佳绩的一大“法宝”。
但是,今年法学院长跑队的新生力量却不多。“也许是我们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今年报名男子长跑的人不多,来参加选拔的就更少了。”王进和肖荣涛都认为长跑这个项目靠的不是天赋,“我觉得只要是个健康的人,只要他能跑能跳,经过刻苦的训练,他的体能自然能够加强,在长跑上不愁不出成绩。”王进说,“我们都相信,高手在民间,所以希望明年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文字:郭晓楠 李施娜)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