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湖城市,谈区域法制——悼念我校校友易江波博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18浏览次数:282

仲春复至,桃李萼秾,早早初挂新果。

4月14日中午,我校与湖北警官学院易江波的挚友、同仁和学生们同聚文治六楼会议室,以易江波老师生前著作《江湖之道:本土区域法制经验研究》为主题展开座谈,述说怀人。

 

 

 

4月13日是易老师周年祭日,友朋含悲,特借此次座谈来遥寄哀思。默哀毕,易老师的恩师、现任教于湖北警官学院的萧伯符教授谈道:“江波读书勤奋,科研踏实,他治学著述以史为鉴又兼顾人文社会关怀,在当下中国实属不易。”易老师本科9204班同窗、我校刑事司法学院苏彩霞教授在追忆往事之余也称赞易老师虽以法律史为专业,但并不限于此,他还十分注重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借鉴。我院陈柏峰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并对易老师的过早辞世深表遗憾。

 

 

谈及谈易老师的学说贡献,曾与易老师一同申报并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现任教于湖北警官学院的马忠泉副教授对该项目作了简短的报告。马忠泉老师强调易老师首创性地提出“底层暴力”概念以及通过基层实践提出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等。易老师挚友、我校罗鑫老师则从区域法文化视角阐述易老师学术思想。汉口作为近代长江流域法文化萌芽的江湖之地之一,史料整理尚不成体系,而易老师的《近代中国城市:江湖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一书在对汉口相关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上旁人恐怕难以望其项背;且易老师的区域法制思想承继于Skinner的“区域体系理论”,并自成一脉。与易老师亦师亦友的武乾副教授指出他是第一个以法学视角分析城市江湖纠纷、研究城市法制史的当代学者。易老师的师兄、我院陈会林副教授借此说明易老师研究方向前景广阔。

 

 

 

诚然,易老师的学问受到大家的高度赞赏,不过也存在局限。易老师从法社会学、法人类学角度对区域法制加以研究,他谈江湖规则,因突然离世二未来得及深化主题,没能将法制提升到法哲学和法理学的高度,确是一大遗憾。

 

 

本科系易老师学生、现就读我校的法律史研究生周显达追述与恩师的温情往事,几度哽咽,不能自已。最后罗鑫老师表示易老师的遗稿整理和项目结项工作即将完成,并诚挚感谢这一年来众同仁对易老师家人的深切关照。

 

 

本次座谈会主持人李栋教授陈言,易老师为人行文宽厚豪迈,令人景仰。但世上再无易江波,斯人已逝,吾辈更应承其遗志,砥砺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