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文教授讲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14浏览次数:226

6月12日晚,中南外法史与比较法学术论坛第十五讲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举行展开,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教授、魁北克与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晟文教授主讲关于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法学院外法史与比较法研究所副所长李栋教授担任主持人,意大利特伦托大学法学博士、法学院Ivan Cardillo讲师担任评议人。刑事司法学院周详教授、法学院武乾副教授、法学通论教研室副主任罗鑫老师到场聆听。

   

   

由一幅中西合璧的绘画引入,李晟文教授从数个文化生活方面介绍东西方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直接交遇与碰撞。从早期西人的来华,到西方耶稣会士来华,西方文化随之传入中国。谈及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中国社会的反响,李晟文教授表示,传教士作出外表“中国化”的适应策略,学汉语、取汉名、穿华服、行中国之礼,是谓“一个欧洲人从头到到脚变成一个中国人”。随之而来的习俗之差、礼仪之争等文化冲突最终导致康熙宣布禁教,雍正与乾隆严厉禁教。

   

     

李晟文教授指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主要是西方地理知识、天文学知识、数学知识、西方法律知识、火器制造、西洋绘画的传入。在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西方国际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运用,该条约第一次使用“中国”(而非大清)来称呼中国这个主权国家。

   

   

李晟文教授总结表示,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教,是希望把中国人变成基督徒。但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起到文化桥梁的作用,传入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多方面的西方知识。这种丰富多样的知识的传入,使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以及世界的了解与认识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跃。

   

   

讲座最后,Ivan Cardillo博士做出评议。随后的互动环节中,我院研究生积极提问,众老师也与李晟文教授就讲座主题进行交流,现场学术气氛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