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铸剑,只为炉火纯青;一朝出鞘,定当倚天长啸。大学四年,也曾迷惘惆怅、伫立不前,也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略带寒意的晚秋,古朴的学术氛围,雅致的校园环境,在这里我们迎来了法学院两位已经保研成功的大四学子----冯毅捷(保送至北京大学),李凯(保送至清华大学),在这,他们将分享一路保研的心路历程。
冯毅捷 —— 明知前路崎岖,吾仍坚定向前
苏轼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人前是耀眼的光芒,背后却有不足为人道的辛苦付出。在谈论保研之路时,冯毅捷也说道这其中的挫折和困苦,保研和司考的双重压力,让她的时间显得格外的紧张。由于每个学校材料要求不一样,只能不断地修改,过程极其繁琐,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有条不紊。
“一定要有颗强大的内心”,她感慨而言,因自己太紧张,而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面试中表现不佳,铩羽而归。眼看自己准备一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她绝望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最后只因心有不甘而坚持下来。所幸的是,她及时调整状态,最后通过了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面试。她还谈道,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保研,靠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个人的整体素质。她坦言,在保研面试时,要准备合适的服装,要对所报考的学校有较全面的了解,例如看该学校的教科书,该学校更注重哪方面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应对一切问题的心理准备,不慌不忙,以自信、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试。
在谈话的最后,冯毅捷也对想保研的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依据自己平时成绩,学校排名,实践能力等选择适当的学校和专业,不要因为定位不明而导致失败。其次,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和博文、大创等科研项目,从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收获珍贵的友情。
李凯——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艰险
苏轼也曾言“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成功的彼岸并不是扬帆启航就可驶向,其中的挫折磨难又有几人可承受,保研之路亦是如此。“其实,很多事情最大的挫折不在于外界,而在于自己”,李凯如是说。于他而言,最困难的是自己的状态不佳,无法投入和专注学习,无尽的压力,深深的焦虑,也曾让他想过放弃。但一步步更加靠近目标的成就感让他一路走了下来。在申请学校时,李凯发现自己与北京上海的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差距,虽苦恼许久,却没自怨自艾,只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地弥补,“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困难中不断经受磨炼,从而迎来更好的自己。
李凯还谈道,在保研路上,学习成绩只是基本的要求,高校更看重的更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临场反应,心理、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在他所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年轻的我们最大的财富。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都会去操场跑步,以拥有饱满的精气神,昂扬的斗志,保持最好的状态。生活,也会有诗和远方。在学习疲惫时,放下手中的资料,听听音乐,看看剧,和朋友聊聊天,给自己留下些许空白,不至于太匆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直都不是他所期待的,李凯参加过法学院辩论队,法援中心的志愿者,并且担任了两年的班委,多方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保研之路一路走来,他们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他们也在保研和法学专业学习这两方面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建议。对于想保研的同学来说,可以多多和已经保研成功的师兄师姐们沟通交流;最后,要果断地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在平时的学习中,上课听讲,多阅读有意义的书籍是最重要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横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望后辈学子砥砺前行,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