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雪莲陷阱"透视社会主义法治

发布时间:2016-12-13浏览次数:491

通讯员李凯丽 李良珏 郭筱)12月8日晚,法治新闻人才实验班第六讲暨法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35期于文治楼六楼会议室举行。《经略编委、经略研究院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萧武先生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他从事传媒行业十余年,长期关注媒体法治、三农发展、国企改革重大问题,对相关问题有精认识独到见解。此次讲座由我校法学院理论法学系陈柏峰教授主持。



萧武先生以《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为切口借助电影情节,透视社会主义法治关系及发展困境。讲座伊始萧武先生梳理影片的诸多评论,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立体化的电影解读方式。而后另辟蹊径,从政治化角度出发,指出在中国特色的官僚主义下每一官员都要求下级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却忽略了群众里也有坏人”。反思维稳体中央既禁止用非法方式对待上访,要求将上访化解在基层,于是造成基层干部进退维艰的局面。



思及深层原因,萧武,在由社会主义模式向法治转型的过渡期,人偏向于以资本主义逻辑对待他人与国家,却要求他人与国家以社会主义逻辑对待自己。这两种逻辑的来回切换都遵从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影片中,秦玉河和李雪莲的矛盾就体现了规则与道德,法治与社会主义的激烈交锋,而这也是上述两个逻辑变形转换而形成的冲突



讲座内容进一步深化,延伸至两个关键词——上访与法治。我国现今大力提倡法治,却依然保留上访制度,萧先生认为,原因有三:社会主义德治传统;官僚体系的不信任;对群众的抽象信任。这就可能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式上访与无理上访的滋生扩散,破坏法治秩序。同时,关于法治,国家、干部、法律人和老百姓期望的法治模样各不相同。这种行为逻辑和评判标准的差异必然导致冲突。萧武认为,为了走出“李雪莲式陷阱,摆脱社会主义法治困境,最佳状态是以社会主义方式对待社会主义逻辑行动的人,法治的方式对待按自利逻辑行动的人,现实中存在很大困难。



提问环节,萧武先生和陈柏峰教授就舆论压力推动上访这一现象与同学们展开进一步交流,并就同学提出的“罗一笑事件等问题发表观点,现场气氛热烈。

陈柏峰教授最后总结每个行业明事理的人请教认识事物背后的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丰富自己。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