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虎副教授参加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7-02-28浏览次数:1331

201719日,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法学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暨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届法律图书宣讲会在北京大学凯原楼顺利举行。参加该会的嘉宾有来自于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负责人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法学院共二十余位著名中青年法学学者,以及北大出版社的忠实读者和全国法律书店诚信互助联盟的代表。大会围绕“法学教育的技艺培养和理念引导与图书出版”的主题,研讨当下国内法学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和法学教育图书出版的策划宣传。我院陈虎副教授应邀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陈虎老师在演讲中指出,自己更倾向于在理论教学与经验教学之间架起桥梁。他在分享自己阅读经典名著心得的部分中,讲述了卢梭和伏尔泰关于“艺术和科技是否有利于人类”的论战,以阐明卢梭的经典自白著作《忏悔录》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这个例子,陈老师建议同学们只有在还原了这些经典著作的经验背景后,我们才能知道进入这些论点的方式和角度,如果想深入了解这场论战,把伏尔泰和卢梭的观点对照着读,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陈虎老师还通过列举马克思·韦伯与桑巴特争论的时代背景,来为现场的读者答疑了如何来看待和化解两本不同经典著作中会出现完全对立观点的问题。陈老师指出如果把这些观点放在各自的经验背景下去理解,就会发现看上去针锋相对的矛盾观点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冲突,比如韦伯他的书中强调正是节俭构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桑巴特的观点则和韦伯正好相反,桑巴特的书中认为正是奢侈而非节俭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只有在还原这些著作各自的经验背景后才会发现,韦伯那本书写的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事情,那个时候只有节俭才能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但是桑巴特那本书写作的时代已经是十九世纪,大航海时代早已结束,在物质积累已经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还提倡节俭,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后的经济危机,所以,必须倡导一种消费主义的新型伦理。这种观点还导致后来孟德斯鸠在启蒙时期提出“富人不浪费,穷人就要饿死”的观点。

“从经验到经典”这一理念和方法,目前正在我院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的读书会中推行。作为实验班专业导师的陈虎老师,建议读者们在还没有能力直接进入纯理论世界的时候,多给自己一点经验阅读的意识,要学会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不断往返中获得真知,不要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逻辑。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