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大讲堂第19讲:顾培东谈法学学术研究道路与体会

发布时间:2017-03-13浏览次数:391

通讯员(吕笑语 杨云凤310日晚,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顾培东于文泰楼模拟法庭(二)主讲法学学术研究道路与体会,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尤陈俊、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启梁参与谈论,我院陈柏峰教授担任主持人。

  

  

顾培东教授从为什么要做学问谈起,告诉同学们做学问是谋求理性能力的方式,可以使人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做学问是和大师的对话,并且研究的是国家的大问题,过程是很有意义的,能够丰富自己,生命的价值会更高。

  

     

  

顾培东教授指出做学问是以自己的思维和专业知识,去理解、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要从内心出发,过程才不会困难。关于研究主题,顾培东教授认为选题最重要,应该集中在中国法治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建议看国外的书,想国内的问题。在知识积累和构建体系方面,顾培东教授强调了思维不能单一,多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另外,文字功底也十分重要,要注意写作风格的把控。

  

  

主持人陈柏峰教授对顾培东教授所说的问题意识、文字表述等方面的看法深表认同,并对做学问的方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理解能力匮乏,田野调研是切入问题最佳的途径。顾培东教授认为,田野调研对于认知宏观的问题具有局限性,并且调研双方交流过程中感觉姿态都不同,思维的切入方式不同,会形成对社会问题的不同判断。

  

    

尤陈俊教授同样赞成顾培东教授关于重视文字能力的观点,并就研究选题这一点提出疑问。顾培东教授回答研究主题的切入很重要,需要有社会意义。王启梁指出田野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格,使学生和社会的接触,获得成长的机会。在文字表达方面,应该让文辞更简练,直接明确表达意思。侯猛教授表示对于自己存在的知识短板,需要加强实践。

  

   

     

在学生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提出了审判庭规范化、社会文化和法治冲突等问题,气氛热烈。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