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39期开讲

发布时间:2017-06-12浏览次数:118

通讯员(靖珍珍 乐 昊 吴 凡) 69日晚,法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39期“中国崛起时代的文化经验:从我所认识的范雨素谈起”主题讲座于文治楼六楼会议室开讲,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慧瑜担任主讲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陈颀副教授、潘妮妮副教授担任评论人,《经略》编委、经略研究院研究员萧武、法学院副院长陈柏峰教授及众多法科学子到场聆听,本次讲座由法学院理论法学系资琳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慧瑜副研究员从“以文学的名义”、“另一个世界”、“基层治理”三个层面对《我是范雨素》进行了剖析,详细介绍了皮村工友之家的服务工作。从范雨素的文字里,一个平常生活中似乎一直在身边却从未去关注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够听到范雨素的声音则得益于基层治理。随后,主讲人介绍了打工诗人许立志的作品《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诗句极具现代色彩,整装待发的工人就像秦国的兵马俑。秦国是一个大帝国,如今的中国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大国,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像是兵马俑。由此,张副研究员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天宫二号、蒙内铁路等展现中国如今大国风采的战略措施与科技发展。

   


张慧瑜副研究员向与会师生分享了中国崛起的四种文化经验,即新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青年屌丝化及三种态度、社会反思与怀旧、触不可及的底层。现代主体的浮现、对清明政治的渴望构成了中国崛起时代新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认同,通过对《狼图腾》、《智取威虎山》的影视剧的介绍,他指出国家意识正以电影电视等形式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等影视剧体现了人们期待通过体制内部的正能量来肃清贪腐的意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副研究员分析青年正呈现出一种屌丝化趋势,《小时代》、《北京爱情故事》等作品反映出青年的三种不同的态度:职场腹黑化、屌丝的自怨自艾和攀附权贵,在这三种态度之下,屌丝也面临着三种选择,一则认同更大的权力,二则像甄嬛一样逆袭和腹黑,三则自轻自贱。

   

   

在评议环节,陈颀副教授就“国家的意识和青年的态度的区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他对追捧《我是范雨素》的人群的心态以及对“底层”的定义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潘妮妮副教授对讲座中“为范雨素感动和消费范雨素的人可以被清楚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同时她详细分析了“底层”这一词的定义。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针对“奋斗话题转变的原因”、“文化标签的复杂化”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张慧瑜副研究员一一进行解答,而后,萧武研究员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