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省赛成绩斐然,法学院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发布时间:2017-06-15浏览次数:970

通讯员(李生 耿协琪 齐国平)201768日和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馆举行,“挑战杯”系列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本次省赛,我校共有11件作品参赛,我院的三个作品代表学校参加省赛,均斩获省赛三等奖,三个团队齐头并进,为我院争得荣誉。



由戚建刚教授、张忠民教授共同指导、2014级法学专业本科生耿协琪负责的《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困境及解决途经研究》,由郭倍倍副教授、秦小建副教授共同指导、2014级法学专业本科生黄雨薇负责的作品《“互联网+”下高校法律服务转型与模式探究》,由周其明副教授、秦小建副教授共同指导、2016级本科生吴世媛负责的作品《黔东南地区普及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均获得省赛三等奖。辉煌战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团队成员都为此次竞赛注入了大量的心血。自2017211日校级初赛开始,经过院校层层筛选,他们的项目从全校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赛。后经专家二轮筛选、复赛答辩,全校共推选出11个项目进入省赛。最终,黄雨薇团队以校级二等奖、耿协琪团队以校级三等奖、吴世媛团队以校级三等奖的身份晋级湖北省“挑战杯”比赛。据悉,本届湖北省“挑战杯”共吸引来自全省72所高校的693件作品参赛,参赛高校及参赛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入围省赛的三个团队均为本科生,包括了2013级、2014级、2015级、2016级四个年级,这是在历年比赛中也很难得、很少见的。



孜孜以求,成就非凡。吴世媛所在团队年级跨度很大,包括了2014级、2015级、2016级三个年级,他们团队的课题“取之生活”,因为组内多人来自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在普及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日渐式微的现象,希望本次调研,能够用之生活。在研究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呼吁社会关注光辉灿烂但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文化。据小组成员介绍,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广泛搜集文献、熬夜写稿、甚至“围堵”指导老师,从校级到省级不断完善,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团结了团队。虽然挑战杯止步省赛,但不会停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耿协琪所在团队表示,研究排污许可制度的想法开始于大三上学期的环境法课堂,当时,张忠民老师提到这一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困境重重,而制度实施与法律要求想去甚远,甚至在实践中已经形同虚设,由此萌生了开始此课题的想法。据负责人耿协琪介绍,开始筹备挑战杯是在大三上学期,深知要解决一个已经存在长达二三十年而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实非易事,更何况团队成员皆为本科生,法学素养与沉淀还远远不够,十分感谢指导老师张忠民老师和戚建刚老师非常耐心地指导和鼓励。为了这次挑战杯,她还参与了环保调研活动,同时也成为了一名环境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可谓形势严峻,而这些不是通过书本的学习可以体会到的。最后她表示,挑战杯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团队不会止步于此,道阻且长,不忘初心。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据负责人黄雨薇介绍,本次挑战杯团队是他们院模拟法庭队伍的承袭,并增加了两位新成员,同样这个团队也是由2014级、2015级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这样一支队伍从一开始就彼此熟悉,全力以赴。该团队的省赛三等奖可以说是“网络电话打出来的”,由于团队是在寒假期间开始的科研,天南海北的意见只能共聚于网络电话。由于在初期的研究中发现高等院校作为法律服务提供主体之一,其利用互联网的层次较低,在转型过程存在多方问题,最终通过和老师的交流,确定了团队的研究对象——高校法律服务。从初赛到复赛再到省赛,该团队表现卓越,以校级二等奖的成绩参加省赛,最终遗憾的止于省赛三等奖。赛后团队指导老师郭倍倍副教授针对本次比赛给出了回馈建议,他强调许多院校是非常重视课题项目的前后承继的,如果我们没有整体意识,没有把一些项目做长远规划,那么出去肯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专业突出,基础深厚,才可能有创新突破。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