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学科角度解读热点事件——江歌案

发布时间:2017-11-30浏览次数:2757

通讯员(李萌 张亚君 王欣茹 王霜文 张茜平)1123日晚,以“热点事件的法律解读——江歌案”为主题的讲座在我校文泰楼模拟法庭(一)举行。我校刑事司法学院王复春老师,法学院诉讼法学系郭倍倍副教授、宪法与行政法学系曾韬老师、民商法学系刘征峰老师担任主讲人。我院副院长陈柏峰教授,宪法与行政法学系秦小建教授、经济法学系张忠民教授为与谈人。香港亚洲研究中心官文娜女士,我院民商法学系张家勇教授,理论法学系黄泽敏老师及蒋楠楠老师出席此次活动。我院诉讼法学系陈虎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在陈虎老师的简要开场后,2016级本科生王振旭同学简要回顾了江歌案件的案情,表示希望可以引起同学们多元化的思考。而后,王复春老师从刑法的角度分析了江歌案的法律问题,并在道德层面表示对刘鑫行为的谴责以及从人们的潜意识层面探究了社会整体态度的原因。同时,王老师表达了对同学们理智思考的希望。刘征峰老师则用民商法学理论分析了不同情况下江歌母亲可主张的权利。刘老师提出,刘鑫行为过错的有无,将会影响侵权或补偿责任的承担;刘鑫母亲对自己的背俗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而江歌母亲公开刘鑫及其父母个人信息的行为,刘鑫及其父母同样可主张其权利。



曾韬老师选择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角度进行分析。曾老师主要通过咪蒙公众号的文章对相关媒体的虚假报道和不公正的写作策略提出批判。这些媒体违反了新闻行业职业伦理和专业技术要求,已经超出宪法所保护的言论、出版自由的范围。郭倍倍老师从事实细节、刑诉主体、民意和司法的关系三个角度展开。从案件事实出发,以证据法为依据,提出“在矛盾中做出最合适的的裁决书正是法律人的伟大所在,希望同学们能更理性、更久远、更平稳地发表看法”的观点。



讲座学术氛围浓厚,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系别的老师纷纷提出各自的看法。与众多老师所持观点不同,陈柏峰老师认为江歌案需要的是常人思维。比起司法,道德才是真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秦小建老师则提出,法律无法惩罚人性恶,并不意味着法律与人性相互对立。当下中国没有建构完善的实体化社会组织为受害者提供帮助,是引发人们情绪和网络暴力问题的关键所在。



张家勇教授从感恩角度出发,表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社会中受到伤害而得不到保护,但这并不是网络暴力滋长的理由。香港亚洲研究中心的官文娜女士通过自身多年在日本生活的经历,深入阐述道德人性问题。张忠民老师另辟蹊径,以环境法为基础,从生态补偿概念引出受益人对受害人的补偿问题,从生物多样性指出人们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黄泽敏老师认为,道德是作为人们为宣泄感情而进行的一种看似合理化的方式而存在的。从法律与道德两分法出发,他提出“如果没有道德,世界将会怎样”的哲学问题。蒋楠楠老师则追溯到中国《唐律疏议》,指出道德与法律问题在中国古代已有制度化的解决方式。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既有对老师已讲内容的质疑,也有对老师观点的深入挖掘。一位初中毕业来自普通家庭的母亲从江歌妈妈的角度提出,许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们在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否有更合适的方法维权。对此,陈虎老师向其推荐了两本书籍,希望弱者也能拿起武器与绝望抗争,为保护受害人权益的事业贡献力量。



活动接近尾声,陈虎副教授谈到,弱者做出次优选择是因为对被害人的保护往往被忽视,而被害人家属的心理重建应当是他们的主动选择。法律人,首先应有常人的思维!在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