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专题交流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7-12-01浏览次数:478

通讯员(曾巧平 邹 瑾 张茜平)1129日中午,我校法学院、金融学院和财政税务学院三个院系的学生干部自发组织,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专题交流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人格和道德上的楷模。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此时悄然扎根。齐国平同学表示,正是由于习近平七年的知青生活,才使得习近平对中国基层现状有准确的把握,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要下基层抓实质,做到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宋坤杰同学回顾习近平在知青生活中凭借着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为群众解难题的种种事迹。她指出民心是最大的事业,如今党带领我们步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抛不掉群众的知识和力量。


书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青年习近平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下,面临重重打击,仍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信念。正如董起同学说的,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炼,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同时青年习近平的知青生活也激励了广大青年砥砺自我、艰苦奋斗。何炎檬同学认为理想信念是动力引擎,艰难苦困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


秦梓欣同学分享了青年习近平在陕西的知青生活中,农作时挤时间看书、背新华词典以及不远万里去借书的片段,指出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但他也没有停止学习。这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应勤于读书、乐于专研、敢于尝试,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刘一君同学表示,就青年习近平的处事和思考方式以及当前的各种发言内容而言,强调要注重逻辑与辩证思维,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