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科国际发展研讨咨询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14浏览次数:594

通讯员(杨雅淳)1212日,由我校法学院国际法学科主办的“国际法学科国际发展研讨咨询会”在文治楼五楼会议室召开。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Osgoode Hall法学院前院长、著名国际税法专家Jinyan Li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张庆麟教授、漆彤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陈业宏教授,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邹国勇教授发表主旨演讲。本次研讨会由法学院韩龙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仁山教授致开幕词,国际法学科向在胜教授、何焰副教授、王小琼副教授、赵强老师、何艳副编审等各位老师和多位中外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伊始,韩龙教授对到场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他强调了本次研讨咨询会的重要意义,指出会议的主旨是要讨论怎样更好地进行国际法学科的国际化建设。



随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仁山教授致欢迎辞。刘仁山教授首先对到场的各位专家表示了欢迎和感谢。他强调,国际法学科已经迎来了自建国至今的最好时期,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到十九大,大会报告内容的三分之一都与国际法息息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中国的一大智慧。然而,在这样的时代,国际法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挑战,这需要全体国际法同仁的共同努力。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陈业宏教授主要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科国际化建设的经验。他特别指出,国际法学科建设的路径不应局限于传统方式,我们出去了解外国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学习和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国本土经济工作会议文件所蕴含的国际法相关内容也很重要。当前,对中国制度的研究非常吸引外国各界的关注,我们法律人要立足于中国法律制度、理念、原则、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此外,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要理论联系实际,对研究对象要做深入调查,不可泛泛而谈。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政策的大背景下,国际法必须立足本土,再走出去。



武汉大学法学院张庆麟教授主要介绍了国内法学院的国际化思路,建议从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科研论文的国际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等方面开展国内法学院国际化建设,并特别强调,作为学者不必刻意去追求论文国际化的形式,视野的国际化才是更重要的,我们应当具有改革开放的思想和必要的包容胸怀。



加拿大约克大学Osgoode Hall法学院前院长、著名国际税法专家Jinyan Li教授自1991年开始在加拿大Osgoode Hall执教,她曾用7年的时间摸索如何用英文撰写论文,如今她已经出版学术专著20余本,并在权威法律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在会上,李教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我们传授了英文学术论文撰写的宝贵经验。李教授强调,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分享成果的重要方式,中国学者在外国期刊上的发声非常重要,这非常有助于中国国际法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她指出,学者发表英文学术论文首先要注意选题,要善用英文这个工具去表达,激发中西方思维的碰撞。此外,要注意学术规范,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成果,立足于事实、资源和自己的看法,加强脚注格式的规范,并坚持原创。最后,她还提到,在外国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极具挑战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技巧。例如我们要关注期刊的风格以及它近期关注的议题,还可以和伙伴一起努力涉足外文论文的发表,扩展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武汉大学漆彤老师主要分享了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建设经验与反思,对武汉大学国际经济法团队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介绍。关于外文学术论文写作,他特别指出,首先要有好的选题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其次要有清晰的观点。最后文章要有详实的说理论证过程,不要轻易下结论。漆彤老师还提出建立Online Publication的倡议,旨在为中国学术的对外传播创建一个好的平台。



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邹国勇教授介绍了武汉大学国际私法学科国际化建设的经验,并鼓励中国学者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与学术同仁交流,这些都是获得选题与意见的途径;他建议有条件的学者多去国外交流,吸收和学习外国学科建设经验,发现新问题。此外,邹国勇教授还提出了组织学术代表团参加国际会议的倡议,让外国了解中国学术,达到学术交流国际化的目标。



在交流提问环节,在场的中国博士生与外国留学生都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互动。学生对怎样选择题目更加利于文章发表,老师们如何看待付费发文的现象,作为年轻的研究人员怎样看待师长的建议,以及怎样将政策性问题转化为学理性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对此老师们回应,题目非常重要,有趣的选题的确增加了发表的可能性。撰写论文的时候,兴趣很重要,要首先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而进行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工作,以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做出属于自己的优秀研究成果。热情的师生互动使现场氛围不断高涨,大家都获益匪浅。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