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峥嵘岁月,浅谈从师之道

发布时间:2018-09-21浏览次数:711

通讯员(罗露瑶 杨云帆 孙千钧)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寸舌,三千桃李。建校七十年来,一批批优秀老师坚守讲坛,为学校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校七十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几位曾经在我校法学院任职数十年的老教授接受采访,其中有游绍尹教授、张梦梅教授以及覃有土教授。这三位老教授数十年来笔耕不辍,潜心科研,亦不忘杏坛耕耘,培育出大批优秀学子,可谓德高望重。在访谈中,他们回溯历史,审视当下,放眼未来,对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议,对后辈寄予殷切期望。

游绍尹教授是一位从建校之初就一路与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一同走来的老教授,与我校渊源不可谓不深。作为我校法律史学科开创时期的领头人之一,游教授在“评法批儒”等运动盛行的文革时期即使顶着政治运动的冲击,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法律史专业的钻研与积累。可以说,他对我校法律史学科在文革后迅速步入正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忆及这段日子时,他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唯一遗憾的是,我校法学博士点的耽搁导致了一部分人才流失。在学生培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上,游教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他认为,对学生要常怀包容之心,因材施教,并着重传授思考的方法。而为人处世,则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游教授一生都践行此道,并将其作为寄语勉励后辈。

张梦梅教授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大学(老“湖大”)、湖北财经学院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在我校从教60多年,也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之一。在访谈时,她首先简述了自己自学生时代以来坎坷的求学经历。提及过去的从教经历,张教授表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安置活动。她坦言,那段时间的确非常辛苦,她也对劳动分子产生了由衷的敬佩。紧接着,她从教师的本职工作出发,谈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她认为,为人师表一定要保持热情,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作为法制史老师,还要坚定一颗爱国的心。

覃有土教授是我校商法学的奠基人之一,先后于我校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校长,并从事民商法教学与科研近20年,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作为早期商法学研究的学者,覃教授就中国商法学发展历程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忆及学生时代,表示由于中国商法研究起步较晚,自己当时对于商品经济的法律认知较少。但他也提到,我国商法发展速度非常快,并在不断适应国情。随后,覃教授将视野拓展到国外,从历史起源入手分析商法的发展,并就此解释了我国选择民商合一的原因。此外,他也结合我院情况,就互联网时代下未来商法发展方向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覃教授希望学者们术业有专攻,选择一个方向,不断精进研究,成为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七十年风风雨雨,七十年桃李芬芳。七十年一路走来,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坚守三尺讲台的老教授们。若没有他们开拓疆土,倾尽心血,见证着一个个学科从无到有,又哪来现在的辉煌成绩?师恩深重难忘,桃李之情永驻!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