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乐副教授主讲: 塑造宪法秩序的国际体系力量——再论辛亥革命中的“大妥协”

发布时间:2018-11-07浏览次数:476

通讯员(宋春江 杨云帆 杨玉璇 汪利)113日晚,以“塑造宪法秩序的国际体系力量——再论辛亥革命中的‘大妥协’”为主题的讲座在我校文泰楼模拟法庭二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章永乐副教授担任主讲人,我院印子老师担任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杨昂老师,我院陈明辉老师受邀担任评议人。众多法科学子到场聆听。



章老师首先从银行团与条约网络两方面入手,以维也纳体系为切入点,讲述了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他指出,国际力量对辛亥革命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英、俄、奥、普四国新体系的建立,欧洲大陆因此形成了新的均势格局。而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与此同时,日本和美国的崛起也使远东地区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的老牌资本主义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新兴强国的冲击,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激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更是引得大国斗争升级。列强均不愿既得利益格局失衡,美国开始谋求独立的外交主张,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条约网络的形成。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列强已通过联合成立银行团、垄断中国筑路权等方式,逐步掌控中国金融财政等领域。



随后,章老师详细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他以时间为轴,顺次讲述了辛亥革命期间发生的大事件。他特别提到,列强在革命初期形势未定的情况下保持观望态度,在金融方面对南北双方均不予支持的行为,实质影响了南北双方的和谈进程。南北双方在财政方面的窘困状态迫使他们向列强妥协,寻求援助。掌握选择权的列强考虑在华利益,选定袁世凯作代理人,这直接导致了袁世凯对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窃取。

承接辛亥革命背景及过程,章老师从地缘政治环境、南京政府的财政困境、清廷的选择、五国集团的进一步失衡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大妥协”结果的成因。他认为,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并未成为列强竭力争取的对象,妥协并不会造成极大损失。此外,袁世凯的掌权、列强在中国“大国协调”的达成、欧洲内部形势的对立等都进一步促使了“大妥协”的形成。综合分析,章老师最后总结强调一国财政独立的重要性。



我院陈明辉老师在评议环节提到,一定时期的宪法秩序受国际因素影响,理解一定时期的宪法秩序需要综合考量同一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杨昂老师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凝练地总结了章永乐老师的讲座内容,并对法制史的现代意义进行了延伸。他强调,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透过历史我们能够洞见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在新时期,要坚持用历史眼光看待国际交往问题,才能以史为鉴,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互动环节,章老师依次耐心回答了现场同学关于《旧邦新造》的内容、清朝外交中语言障碍等提问。随后,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氛围中结束。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