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中华法治文明研究•中国固有法的表达与逻辑”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11-30浏览次数:505

通讯员(法学院新闻中心)1125日上午,以“中华法治文明研究·中国固有法的表达与逻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于我校文治楼615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法律史研究青年学者与专家汇集于我校,共同聚焦中国固有法的表达与逻辑问题,开启一场法学思维盛宴。



    会议开幕式在我院陈景良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他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并邀请我院李栋教授致辞。李栋教授在致辞中说到,各位老师能够在繁忙之际相聚于晓南湖畔,聚焦中华法治文明,是深切关注该研究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现代中国移植法背景下,传统法与现代法的冲突与碰撞是长盛不衰的议题,鉴于此我院确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尝试从历史经验的维度为当下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建构提供多元化视角。随后李栋教授再次感谢与会专家,并对学者们的发言表示期待。致辞发言完毕,主持人陈景良教授邀请在座嘉宾移步文治楼前合影留念。




随后,研讨会第一单元正式开始。本单元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刘晓林教授担任主持人,我院法律史教研室严新宇老师担任评议人。在该单元,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夏扬教授提出当代法律史人的任务应该是发扬中国传统社会的叙事方式,并尝试以此容纳西方的法律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刘顺峰副教授则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司法文明中的技术逻辑问题》展开讲解,对传统法律实践中的技术逻辑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挖掘与分析。随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陈玺教授则侧重从史学角度入手,立足传统研究领域,强调在研究中,应重视各法律部门的特性,从部门法律入手构建整体的认知。南开大学法学院冯学伟副教授对山西青杨湾任式文书进行实地的归户性研究,凭借此种方式,发现了新的法律现象,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并对转典、回赎等传统法律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思考。



第二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陈玺担任主持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张田田老师,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李文军老师担任评议人。河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贾文龙通过分析宋代民众法律观念,得出“好讼”、“忍讼”和“畏讼”三个层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陈子远则从强调官民合洽、立法在于治吏和百姓诉愿集于征税三个层次分析“扰民”和“养民”的界限。随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马成就陕甘宁边区司法表达与逻辑脉络进行探析,阐述了情理法结合,以人为中心和实用主义三个要点的具体体现方式。江汉大学法学院讲师童旭基于传统会社组织之间比较的思考对“会”习惯的原理进行了分析。



会议进入第三单元,北京师范大学夏扬教授担任本阶段主持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饶传平,我院法律史教研室罗鑫老师担任评议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晓林的发言以“唐律中的‘罪止’:慎刑的立法及其表现”,出了慎刑究竟是立法问题还是司法问题这一研究角度,并简要介绍《唐律》中关于“罪止”的相关表述,并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胡震以“判决确定性的初步考察:时间、上述与理性”为题,从“时间”角度分析清代司法判决的确定性问题。随后,我院教授李栋就“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表达与逻辑”这一主题进行发言通过分析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在各时期对西方法制的态度及观点,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法在时代变革中的历史转变。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文军对延安时期人民司法中“道德话语”的有关研究进行分享。在民事纠纷案件中,道德话语成分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新民主主义政权下的人民司法模式。



会议第四单元由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饶传平主持,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钟盛,我院法律史教研室讲师蒋楠楠担任评议人。首先,中国政法大学古籍所讲师张传玺以秦及汉初逃亡犯罪的处置程序与刑罚适用为话题,通过引用《二年律令》等古籍材料以及展示当代岳麓秦简等有关简牍考古成果,具体阐述了秦及汉初逃亡犯罪的实体规定与程序规定的基本知识。澳门科技大学法律硕士居梦媛对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邀约深感荣幸,在表达感激之情后发表题为《盗贼罪在中国刑法史上的演变概述》的报告。我院罗鑫老师由獬豸传说引出对法的起源的探索。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张田田以《宋会要辑稿》为中心对宋代法意进行析辩。



会议进入闭幕式阶段,我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陈景良教授发表会议总结。陈教授从“教”和“研”两方面表达了对当代法律治学的期许,“教”的多样形式不能淹没真正的学术表达,否则只会沦为时尚消费品;研究则需回归经典,中华法治研究的初衷是寻求中国固有法的表达与逻辑,法律人应从固有文化中寻找资源。此外,他着眼于民族传统文化开辟出三条治学路径,启示当代法律人重视文献与理论、传统与现实的关联,坚持实证与融通的研究方法,提高学术品味,提升学术内核。



    至此,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