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佛蒙特法学院孙晟研究员主讲“新国际视角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法律及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1浏览次数:736

通讯员(杨蕾 顾佳羽 俞梓航3月25日晚,“新国际视角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法律及政策研究”主题讲座在文治楼五楼会议室举行。讲座由美国佛蒙特法学院国际可持续发展法律及政策研究室主任孙晟主讲,法学院张忠民教授主持。陈虹副教授,孙林林老师,吴凯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多名学子到场聆听。



孙晟研究员从研究所命名的缘由谈起,他指出“可持续性发展”概念自其提出以来在国际公共政策空间里反复被提起和讨论,却始终没有相应的法规和制度落地。在将来国际范围内环境治理的范式转变中,“可持续性发展”或成为下阶段环境法研究的关键词。

接下来的讲座中,孙晟研究员分别从“如何看待当今国际产业格局变动趋势”、“为什么当下是环境治理范式转变的节点”以及“未来中国实践对国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介绍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格局时,孙晟研究员引用日本经济学家提出的雁阵模型,结合地缘政治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资本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产业相继被不发达的国家承接,与产业、人口相关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转移,雁阵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外政策对当今国际产业格局的影响。随即,孙晟研究员提出“一国的环境法和环境政策应受其产业布局的影响”这一观点。美国与中国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所面临的环境现状截然不同。因此他认为在研究如何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时,要回到国际产业转移的格局下看中国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量化分析人地关系的种种变量,最终外化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上。

接着,孙晟研究员仍以美国为例谈“环境治理的范式转变”。他提及,自1969年美国环境政策法草案通过以来,环境保护在美国更多地作为公民权利提出并践行,这类传统经验在当下却备受挑战。一方面随着大量产业转移导致国内资本空虚,美国民众对资本回流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人口年轻化趋势下未来美国本土再工业化需求大。产业布局的转变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在众多环境治理的工具中,他主张将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维度纳入考量范畴,并借鉴中国模式,促进环境法律政策和经济、产业法律政策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环境立法经验对美国乃至世界环境治理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孙晟研究员也指出,中国向境外转移产业的空间小,投资型经济转型难,国内环境要素和经济要素间的矛盾趋于明显,“可持续性发展”对中国而言更为紧迫。



交流阶段,张忠民教授以中美环境法历史使命的差异发问,孙林林老师立足城市垃圾处理的现实问题发表了看法并对生态环境保护如何纳入到国际责任分配这一问题表示关心,孙晟研究员分别作出回应。吴凯老师、陈虹副教授则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孙晟研究员进行了探讨。在场同学积极参与提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