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法学院新闻中心)庚子岁初,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国。自国家卫健委公布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以来,学院密切关注疫情发展,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部署,多措并举,严密筑牢疫情防控防线。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也意识到了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很快,以武汉为首,封城封村向外扩散开来。
封城的举措虽然隔离了病毒,却隔离不了老师们传递知识的这颗心。为增强学生心理建设、确保“停课不停学”的高效实施、稳步打好防疫攻坚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老师们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启“云指导”模式,通过线上教学,保证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将当前疫情防控期间涌现的抗“疫”精神有机融入论文指导当中,鼓舞同学们认真撰写论文的动力;同时对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疫情防护时刻关注,表达对同学们的想念和祝愿。
“因材施教”的资琳老师
疫情期间,资琳老师选择了“因材施教”,对有条件的同学通过微信等线上方式在学业上继续督促指导学生们阅读经典、查阅文献、修改论文;对因疫情导致生活困难的同学,及时地给与关心、疏导和鼓舞,提醒同学们注意防护,积极抗疫,乐观生活。其中,资琳老师的一位学生刚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特殊时期,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很多磨难,老师便以自身经验鼓励她、安慰她……正值毕业季,资琳老师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条件,分别指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虽然无法相见,资琳老师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却从不遥远。
“学生的强心剂”袁中华老师
提及自己所做的事情,袁老师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我也没有做什么,想到学生们的书都在学校里,便搜罗了一些电子版,好让他们在家也能安心学习。”其实,为使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法学院一直鼓励老师对毕业生进行线上指导。袁老师对每一篇收到的硕士论文都会耐心地给出修改建议,有的论文甚至连续改了三四稿。虽然无法面对面的交流,但袁老师的认真与负责无疑给同学们的论文完善过程打了一剂强心剂。
“事无巨细”的邓烈老师
邓烈老师有3位博士生、3位硕士生将要在今年上半年进行论文答辩,疫情期间,他不仅对每位同学都认真指导、提供丰富的阅读信息,还思考出组织同学们线上讨论的办法,就课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指导,充分发挥集体学习的作用;针对同学们的个别问题,则以微信方式进行一对一指导,实现“指导形式有变化、论文质量不打折、工作进度不延误”,确保同学们如期保质完成毕业论文。
图为邓烈老师指导毕业生论文
虽然是线上交流,但邓老师却能做到“事无巨细”,从下图中邓烈老师指导博士生魏钢泳论文写作的每一条回复都能看出邓老师的细致、耐心与严谨。
“担当好每一个角色”的李栋老师
李栋老师在疫情期间担当了多个角色。他既是论文的指导老师——他指导了1篇博士论文和3篇硕士论文的写作,经常与学生进行微信、视频指导,及时了解学生毕业论文进展及解答撰写中遇到的难题,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紧抓毕业论文的进度;他也是网络直播的“红人”——老师结合其疫情期间的研究,通过钉钉给全体本科生和硕博士生开设了《罗马政制史》的直播课程,写了四万多字讲稿。虽然角色很多,但李老师对每件事都尽心尽力,他表示:“线上教学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自己也是很大的促进。”
“为读书代言”的胡东海老师
法学院还有一位青年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抗击疫情,肩负起教师的职责,他就是胡东海老师。虽身在湖南,却时时心系自己的学生,常常关怀同学们家乡的疫情状况,提醒大家注意防范。
为了更好的督促毕业生,胡老师要求同学们每月定期将修改的论文稿发送到邮箱,多次借助腾讯会议、微信电话等指导论文。对于在读的学生,要求他们每月定期阅读、整理读书笔记,并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定专门的计划。
同时,胡老师已经坚持了四年有余的读书会也没有因为疫情中断。别开生面的“线上读书会”上,讲授的同学通过共享屏幕向大家分享,其他的同学认真聆听与学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人忘却了距离的遥远。
图为线上读书会的召开/为学生讲解问题/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
抗击疫情之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已悄然发生一场“学习革命”,老师们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积极学习线上教学方法,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不断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和论文指导过程,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这个特殊时期,法学院的导师们再次展示了对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严谨、规范、敬业的工作作风,相信在学院及全体导师的线上督导及指导下,2020届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一定可以做到线上和线下实质等效,保证毕业论文高质量。
让我们期待在抗击疫情回归校园时,老师和学生们能再次重聚,一起享受学习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