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同行一段路,与君共话一壶春——“发光者”共读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0-05-09浏览次数:512

通讯员(法学院新闻中心)为时14天的“发光者”共读计划已圆满结束。在共读活动开展期间,各位阅读者通过线上打卡的方式积极参与,并分享每日阅读心得或摘抄笔记,与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在这14天里,活动组织者通过微信群每日提醒阅读者进行打卡,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阅读者们也所发布的阅读心得或摘抄笔记,既记录下了他们的阅读轨迹与思路历程,也向其他共同参与者分享了多重的思考方向。在这里,也向大家分享几个活动中的摘抄与感悟:

阅读《西窗法雨》的同学向我们分享:a. 光记住法律权利显然是不够的,还要记住其背后的自然权力;b. 善良违法:一个在道德品质上无可指摘的人,面对要求人们违反公平、损害他人的法律,完全可以拒之不理,甚至不服从它,违反它。当然,违法的方式必须是理性、非暴力的,而且违法者必须有勇气接受法律的惩罚;c. 当人们用善良违法的方式表达意愿时,他们的政治及道德的要求是相当迫切的,这本身恐怕已足以使政府反思自己的法律与政策。

阅读《论犯罪与刑罚》的同学写道: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预防犯罪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作者看来立法“是一门艺术”,引导着人们“享受最大限度的幸福”,或是“最大限度地减轻人们可能遭遇的不幸”。但是,在现实中,立法者常常扩大犯罪的范围、模糊罪与非罪的界限,试图去限制人们的日常活动而对大量无关紧要的行为加以禁止,这实质上无法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如果说,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有多少推动力的话,那么,扩大犯罪的范围就等于提高犯罪的可能性”。贝卡利亚指出对人们的行为作了过多限制的法律“大部分只是一种特权”、“是大家奉献给少数人享用的贡品”,立法者决不能允许特权在法律中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那会使得犯罪成为常态。

也有同学在阅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感悟道:他们之间的感觉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

以上仅仅是活动中一小部分的分享,活动中每一位参与阅读的同学每天都认真的分享了他们所读和所感。我们要清楚社会实践中遇到的或多或少的问题,其实答案都写在书中。

“发光者”共读计划虽已结束,但读书人永远在路上。这是坚持和热爱,让每一位读书人熠熠生光。希望各位同学不断阅读,相信阅读的力量!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