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郭倍倍老师课堂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20-06-17浏览次数:715

通讯员(李子扬)举办“日知堂”读书会,指导思辩学园训练,管理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修改完善实验班培养方案,开创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参与法学教育研究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这些都是郭倍倍老师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系列亮点。与此同时,作为中南大法学院的一名教师,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十分独到。

书本所学终觉浅,课后拓展需躬行

——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实录

郭老师的刑事诉讼法课堂,并不像普通的刑诉课堂一样——根据教材制作PPT,结合案例对照课本进行讲解,穿插一些个人生涯中的所经所历与所思所想——而是从始至终皆有不同。

课堂之初,郭老师会先向同学们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不只限于刑诉课程学习,而是各领域学习可通用的——掌握方法,才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学习,避免低级误区。朋辈学习,康奈尔大学5R学习法,结构化学习法,论文摘要阅读法,这是郭老师传授给同学们的四种基本学习方法。郭老师的刑诉课堂在开始时给同学们设定的目标是:通过刑诉法知识的学习来掌握学习方法。在其他课堂上,设立的目标往往是“学会某些知识”,评判标准常常是成绩,然而实际上成绩所反映掌握的知识可能在考试结束后便忘得一干二净。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实现终生学习的目标,通过此种方法习得的知识,才会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在课程中期,郭老师采取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课堂模式:课堂同学自行组成小组配合协作对知识进行预习,并对预习内容提出疑问,郭老师则通过解答同学们自行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对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并根据阶段中所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的贴合程度进行不同方式的讲解。仅仅就教材的知识点而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进行初步的了解,因此郭老师只在课堂之初为同学们简要讲解阶段内所要学习的课本知识,更多的是帮助同学们建立体系和查漏补缺,重点放到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及仅靠课本难以传达给同学们的知识与技能。在此阶段,郭老师也会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便于同学们顺利度过“转变期”,尽快适应此种教学方法。

进入课堂中期时,郭老师会要求同学们着手准备期末的小组案例汇报,并帮助各小组确定案例汇报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阶段所学自行提出选题,郭老师帮助进行筛选,并根据最终确定的选题提供书目与案例,小组成员在课后围绕选题及案例展开深入的研究调查,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并在期末进行课堂展示。各小组完成展示后,郭老师还会根据小组研究成果和表现进行积极反馈,帮助同学们自我反思、探究和提升。这种方式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实践案例较好的联系起来,有利于解决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的理论和实践两层疏离的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郭老师的课堂考核方式。郭老师会不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验同学们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同时也加大了平时成绩在课堂总成绩的比重。他想借此传达给同学们的,是“功在平时”的思想:不能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要注重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夯实专业基础,切莫以“平时养老院,期末疯人院”的态度去应付自己所学习的课程。

除此之外,在近年的刑诉教学中,郭老师还启用了“作业打磨计划”:鼓励同学们自行组队,通力合作,努力寻找途径接触法学大咖,联系实务人员,带着问题去向他们请教,再由郭老师帮助他们进行“打磨”。此举既能够锻炼同学们的信息搜集、交流沟通能力,又可以使真正热爱法学的同学们与业界大咖建立联系,为日后的成长打通道路。

总体而言,郭老师的刑事诉讼法课堂教学方法,相较于课本知识,更多的是向同学们传授学习方法,激励同学们自我学习,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所学真正能够为之所用。虽然有许多同学在课程之初难以适应这种与传统“应试教育”截然不同、于己而言可谓前所未有的教学方式,但按照郭老师的教学方法踏实刻苦一步步走下来的同学,无一不是受益匪浅,成果斐然。这也正印证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古语。

新冠之疫势虽严峻,线上课堂学无止境

——证据法学法律诊所课堂实录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中南大师生们在本学期无法相聚中南,所有的教学活动只能在线上进行。尽管线上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足,郭倍倍老师依旧坚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线下证据法学诊所课堂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利用线上教学的条件,通过小组团队协作的模式,探索主题式学习方法、培养结构化思维,力求引导学生离“真实的学习”更近一步。

证据法学法律诊所,采取让学生自行组建学习小组对指定内容进行预习,并根据预习成果定期进行主题汇报的教学方式,还要求每个小组定期对自己的成果展示进行复盘,以拉长学习进程,确保同学们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然而在网络教学的情况下,这些举措很难得以完美实现。证据法课程只有32学时,但课程的内容很庞杂,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证据种类和证明三个板块。郭老师认为,真正决定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的,是其课后在其中某个板块上和某个知识点上所投入的时间。线上学习的时间终究有限,如果每周都被追赶着学习,效果肯定不佳;但是线上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多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交流和回应,也可以利用线上的交流记录进行汇总。“我们要另外拿出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拉长时间线,并把目标分解到各个部分。我们做一件事情不只是满足于眼前,还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做好铺垫。”这就是郭老师正在引导学生们进行的“结构性学习”的基本思路。

郭老师也在不断调整线上学习的样态。“结构化实际上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头脑风暴的核心,是我们需要不断刻意练习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老师提出预习问题、学生讨论复盘,到后来添加了“兴趣小队专题研究”,由小组自己给出问题清单和预习报告,并在小组专题讨论和复盘后进行展示,整个过程都有郭倍倍老师亲自参与的身影:引导小组同学做差异化分工,根据整体教学计划,让每个人选择最感兴趣的点提前认领任务。“对于课程学习我们可以接受一些不确定的结果。不少知识,并非有确定的答案。我们教学的过程就是寻找碰撞,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碰撞,同学们之间有碰撞。如果有碰撞,团队协作这个目标我们至少就部分实现了。”

无论线上线下,“用输出倒逼输入”是诊所课堂不变的宗旨。虽然线上教学期间无法与同学们见面,但复盘的任务却半分未减。郭老师坚持为学生的复盘报告写反馈意见,还会把做得好的报告、重要的讨论和自己的心得制作成推文,发布在“日知食堂”公众号上。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小组每周的复盘,字数就在2万字以上。向思行同学个人所做的课堂期中复盘记录,总字数更是接近35。除了梳理知识点之外,同学们的反思、探究都十分深入。

教育的规律并不复杂,更难的是如何调动资源去做。除本校和外校的学长学姐外,郭老师还邀请了律师、警官、法官、公证员等实务前辈加入课堂群,创造更多的互动交流契机。通过建立中南大法学院在和武汉本地律所的联系,来强化人才的培养。这也是郭老师发起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的重要原因,让更多具有这个意识的律师团队和学生链接起来。也是基于这一考虑,郭老师一直努力在课堂以及其它平台做更多的链接工作。“一旦链接建立起来,我作为‘导游’的目标就实现了。对于同学而言,有优秀的前辈的引领,有了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实务技能的提升将会是事半功倍的,课程才更有意义。”郭倍倍老师如是说道。

(本节内容大部分引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公众号“法学院教师线上教学心得之四”推文)

 

“见知识,更要见人”,这是“日知食堂”上连续三期发布的推文的标题,也是郭倍倍老师在三个课堂都在尝试的理念和方法、“这个人,既是我们自己,也是同学,老师,实务前辈,学者,等等,看看哪些人在什么问题上点亮了我们。每位同学,如果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和同学、老师以及实务前辈能够建立起稳定常态的联系,并且在后续的过程中能够‘调整自己,亲师取友’,那么同学的成长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郭老师说道。

无论是求学之时,还是步入社会,最令人觉得挫败的是有困惑却无人能解答,想要成长却连最基本的机会都已丧失。郭老师认为,解决联系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学生们过去的作用被低估了,同为双一流,我们的同学的基本能力和北京的学校比,并不差,但格局视野会落下一截,如果不迎头赶上,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谈格局视野,可以先从团队合作开始,认识到他人的力量。”孤掌难鸣,师生各有所长,若能通力协作,此问题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话不仅是对郭倍倍老师课程教学的最好总结,更是对求学成才之路的最好注脚。只有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够助人成就大器。用这句话作为对郭倍倍老师课堂教学记录的总结,正正好。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