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庆生·礼赞百年】“迈步雄关漫道·筑梦遵义新途”—— 一“薪”一“义”暑期社会实践队人物专访(一)

发布时间:2021-08-01浏览次数:360

通讯员(法学院“一薪一义”暑期社会实践队)为响应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总体部署,学习总结党的历史,传承发扬党的成功经验,深入体会遵义会议在党史中的重要意义,探究如何开发利用红色文旅资源优化党史教育,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20217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一薪一义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法学院团委书记王瑄老师、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吕瑞老师、法学院辅导员董星仙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革命圣地贵州遵义,开展以读懂中国·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成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进行了采访调查,就当下的红色文旅资源及党史教育开展情况,以及遵义市红色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来自新疆的党员奶奶和群众代表、华东政法大学与浙江大学调研队成员、遵义会址纪念馆的讲解员姐姐、红军山烈士陵园脚下的抗美援朝老兵……充分的采访调查不仅为本次实践活动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素材,也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理解。在本次社会实践结束后,“一薪一义”暑期社会实践队将采访调查的视频音频等素材进行了统一整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人物专访。

【耳濡目染学党史 革命薪火代代传】

“比太阳更亮的是党的光辉,比酷暑更炙热的是对党的爱。”

遵义会议会址是我们遵义之行的第一站,会址前的长队几乎排出了整条子尹路。烈日炎炎下,游客们却井然有序。前来参观的大多是中老年群体,还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其中便有一对母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后,这对母子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小男孩儿今年初二,是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妈妈说:“遵义是著名的历史景点,这里的历史他应该了解,也必须要了解。”


带着儿子前来参观学习的阿姨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就党史学习教育作出了部署安排。当我们问起男孩他所在的学校是否会开展有关红色教育的活动时,他立马点头答道:“经常会开展,所以我才必须要来这里学习了解。”他说学校鼓励大家利用假期时间到革命圣地去靠近党、走进党、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精神。


遵义会议会址门口前来参观学习的小男孩


【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当我们对这对母子提出最后一个“您是本地人吗?”的问题时,回答我们的却是一位和蔼的奶奶:“我是从新疆来的!”这位新疆来的奶奶手里举着小红旗,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

于是新疆奶奶便成为了我们下一个采访对象。在交流中,奶奶骄傲地说:“我已经入党47年了!”当我们问起奶奶为什么会不远千里来到遵义时,奶奶回答:“毛主席遵义会议指方向,坚定了革命的道路,解放群众,让人们过上了平等自由的生活,再不受旧社会的压迫。今年是一百周年,我很感动!”说到这里,奶奶的声音有一些哽咽,“我今天六点就起床了,就是为了来这里看一看。”

这一段话奶奶几乎是说得不假思索,四十七年风雨春秋已经将党的印迹融进了奶奶的心中。最后她还不忘叮嘱我们:“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够像老一辈人一样,艰苦朴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


来自新疆的党员奶奶


与奶奶告别后,我们加入了排队的人群,准备进入会址参观时,身后浩浩荡荡地走来一群穿着白衬衫,胸口佩戴党员徽章的叔叔阿姨。通过交谈得知,他们是喀什市自发组成的团队,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特地前来参观学习。叔叔说:“八年前我是团支部书记,现在我又成为了群众代表,时隔八年故地重游,遵义的变化很大,但是不变的是这里的红色基因,每次来,我都深有感触。”


喀什学习团群众代表叔叔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民族团结就有了“心基础”;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就有了“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阿尔泰山下到塔里木河畔,正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在新疆大地铺展开。

“读懂中国 永远跟党走”——我们始终在路上。在为期数日的实践调研中,我们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们。大家来自不同的省份,属于不同的民族,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但是大家都对党的历史功绩都有着高度的认可。我们正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肩负的不仅是历史使命,更是无限希望。党旗飘飘,我们青春永随,面对党旗,我从没有这样清楚得看到我的未来,我们将把所有的才智、所有的胆识、所有的激情、所有的风发意气、所有的凌云壮志,都奉献给我的祖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铭记党的历史,既是为了继往,更是为了开来。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