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三十五届年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849

通讯员(法学院新闻中心)20221112日,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三十五届年会在武汉、上海两地顺利召开。本届年会由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承办,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教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莉教授,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法与经济学院院长黄美玲教授及近百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在线上线下共镶盛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西法东渐与中国革命——辛亥革命111周年纪念及其法理反思”,包括开幕式、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专场、研讨会和闭幕式四个部分。

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景良教授主持开幕式。陈景良教授对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表示祝贺。表示本次年会意义非凡,是深入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外国优秀法治文化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刻实践。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姚莉致欢迎辞,对出席年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跟时代发展之主题,坚守涉外法与外国法制史研究高地,在国内外学界形成了极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她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愿为大家搭建学术之桥,合作之台,文化之家,期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本次年会,交流学术观点,凝练思想共识,共绘发展蓝图,为中国法学研究助力推波,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法治智慧。



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何勤华教授发表讲话。他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使中华民族得以走向世界法治文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111周年,我们需要从法理上反思中国法治之变与不变,以更好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何勤华教授表达了对本次年会学术研讨的期待及对我校承办本次年会的衷心感谢。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随后,会议进入研究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专场,由华东政法大学李秀清教授担任主持人。

专场纪念会由视频《走过的路》切入,再现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由嵘教授与西北政法大学冯卓慧教授的视频致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校郑祝君教授回顾了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四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她深切回忆了研究会一批学养深厚的前辈,并对他们致以崇高敬意。如今,研究会在发展中紧密跟随时代脚步,聚集了大量人才,实施了系统的、大规模的研究计划,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深入研究问题、关注外法史与部门法的交叉研究。她期望新一批青年才俊加入,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新的智慧,创造新的辉煌。



清华大学高鸿钧教授、辽宁大学张锐智教授、浙江大学方立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云霞教授、宁波大学董茂云教授、复旦大学王伟教授进行学者六人谈。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了自己对研究会的回忆与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并献上对研究会的深切祝福。



会议进入研讨会环节。

第一场研讨会围绕“辛亥革命及其法理反思”展开,由武汉大学项焱教授担任主持人。

华东政法大学张卓明教授关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代议民主——从“思想传播”到“制度实践”》指出选举制度的设计要着眼于民族整合与国家建构、合法性建设等普遍需要。华东师范大学姜峰教授对此进行评议,并就晚清政府改革功过进行了一定补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叶湘副教授聚焦《辛亥革命的法理:国际权利和义务的继受视角》,分析了辛亥革命法理逻辑的组成部分。华中科技大学敖海静老师从国际法的角度肯定了选题的创新价值。

吉林大学李拥军教授围绕《法律与伦理的“分”与“合”——关于清末“礼法之争”背后的思考》作主题发言,指出“礼法之争”实则主权和国本之争,是进化理性和建构理性的冲突。中国政法大学王世柱老师提出了他的阅读见解,指出“礼法之争”是儒学普遍主义逐渐消解的历史。

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子豪考据了《辛亥革命时期西方近代法对中国司法语言的影响》,并探究了其背后的语义和逻辑系统。北京大学李红海教授构想了该文选题的扩大空间并给出了他的建议。



第二场研讨会围绕“西法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展开,由同济大学陈颐教授担任主持人。

首先我校李栋教授就《论耶稣会士在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中的作用》作主题报告。他指出这是一次近代欧洲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也是一种对国际法条约的运用与接受。华东政法大学史志强老师赞赏创新观点的同时,也对论文出了丰富史料运用、多元化视角考察等建设性意见。

中国农业大学高童非副教授以《近代陪审制度在中国的移植和发展》为主线,通过对陪审制度特征、功能及发展的分析,引出中国在适用陪审制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夏新华教授进行评议,指出应从西学东渐历史的角度出发,批判结合现实,从陪审制度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寻找对现实的启迪意义。

我校博士研究生刘柯铭就《清末民初时期家国关系转型探析——从法律史视角考察》作主题发言,分析了立法规定及其背后法律价值转变,对家国关系转型原因做了学理解释。华东政法大学王静老师针对文章逻辑以及对历史解释背后原因的深度挖掘提出中肯的意见。

南京师范大学李洋教授会上分享了《美国法官上海受难记》的故事,描绘了一幅重叠繁冗的异域法制风情。河南大学乔飞教授在评议中点明了该事件对法治精神的体现,对事件中的情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三场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外法律与革命的历史研究”,我校李艳华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围绕《哥伊赫巴尔格与1922<苏俄民法典>——北法南渐98周年祭》作主题报告,分别从沙俄遗产、沙俄实践以及民法的去财产化阐述了苏俄民法典的制定、发展及其对中国民法典的影响。华东政法大学王海军教授就此进行评议,他指出苏俄民法典中的经济法特质是时代需求的产物,点明了其对我国立法的深远影响。

深圳大学王栋老师聚焦《必也正名:中国宪法史上的“宪法”、“宪章”和“约法”》,他对宪法与宪章、约法进行区别讲解,最后得出中国人民逐渐积累了深刻的宪法信仰的结论。中国政法大学崔林林教授对此进行评议,她对研究视角表示认同,但也针对增强论据支撑力提出建设性意见。

华南理工大学王凯副教授作宣誓的神学基础:以亨利八世时期效忠宣誓运动为例》主题报告,将效忠宣誓放置宗教改革的背景中,揭示了效忠宣誓对主权国家概念的启发。河南大学杨松涛副教授点明了文章中心内容及其对于丰富我国宗教改革史研究的意义,也建议进一步优化文章结构、丰富具体内容

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蔡剑锋的发言题目为《德国宗教改革与罗马法继受——以路德宗二次分裂之改革为主线》,他从德国宗教的历史沿革切入,进一步论述宗教改革引起了罗马法的继受模式的转变。中国政法大学王银宏教授进行评议,他点评了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同时建议对文章的标题进行内涵和外沿的界定。



第四场研讨会围绕“法史学研究的范式探讨”展开,由上海政法学院的肖光辉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高仰光副教授着重探讨《法律史学的性质》,他将法律史学研究划分为六个层级,并提出可以以此为工具进行法律史学比较,指出了中国法律层级的缺位并提出建议。复旦大学赖骏楠副教授结合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深度解析。

湘潭大学程波教授就《档案史料运用的新方法、新方向——基于<谭延闿年谱长编>的几点观察》作报告。西安交通大学杜军强副教授针对发言提出了对“新方向”理解的困惑,建议完善史料主客观属性的辨析,使文章框架更明确。

华东政法大学苏彦新教授围绕《反思法学与跨学科研究》作主题发言,他提出应理清学科间的关联点,促进学科深度融合。复旦大学的赵立行教授认为法学的跨学科研究应当打破对于学科壁垒的认知,摒弃狭隘的跨学科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童童针对《德国劳动法上“从属性”概念的构建》作主题报告,她从法律史的角度,通过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来还原德国劳动法上“从属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周小凡博士后建议对论文中的人物事件做进一步筛选和整理,聚焦最有力的代表性理论或批判,更好地呼应文章主题。



研讨会结束后,由我校黄美玲教授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第一项为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2021年度优秀论文颁奖典礼。复旦大学赵立行教授宣读2021年度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其中,我校博士研究生陈锦贤的论文《共同法作为中世纪国际私法初探》荣获“一等奖”,武汉大学项焱教授为其现场颁奖。



闭幕式第二项,我校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教授致辞。他简单回顾了本次年会的主题与内容,强调了本次年会的深刻意义,对参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与各校在法治建设、法学研究及法治人才培养等各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闭幕式第三项,由第三十六届年会承办方代表宁波大学董茂云教授致辞,他表达了对全体代表的欢迎以及办好第三十六届年会的决心。



闭幕式第四项,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李秀清教授会议进行了总结,对大会的筹办方表示衷心感谢。



 “以文会友,无分老幼”的年会会风四十年一如既往,疫情阻隔了距离,但无法抹去真情,在辛亥革命111周年纪念之际,我们重返百年历史,从回顾到研讨,探究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最后李秀清教授宣布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三十五届年会顺利闭幕。

至此,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第三十五届年会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