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团法学院志愿者在大凉山点亮星光

发布者:胡颜发布时间:2025-08-02浏览次数:12

近日,中国青年网、公众号“四川青年志愿者”接连报道我院学子王小怡、李家骏在大凉山的支教事迹。作为我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他们在过去一年里扎根大凉山腹地的越西县文星中学,在这里,他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梦想的播种者,他们将青春挥洒于西部的广阔天地间,用实际行动彰显我院学子的责任和担当。

一、讲台上的蜕变与成长

从大学生到人民教师,这个身份转变只用了两个月,但对于王小怡、李家骏来说,“站稳讲台”修行,却贯穿了一整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李家骏。”去年九月,李家骏站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道,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面对学生,手中的粉笔似乎有千斤重。翻开李家骏的课本,卷边的页角和密密麻麻的备课笔记见证着他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的历程。



(王小怡、李家骏在上课)


“上第一堂课时心中还有点慌乱,从最初面对调皮学生的手足无措,到后来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管理课堂。”王小怡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在站稳讲台的修行中,王小怡则在与学生的“斗智斗勇”上下了不少功夫。



(王小怡在辅导学生)


二、发现每个孩子的光

李家骏说:“最让我自豪的不是教学成绩,而是看到孩子们在兴趣班里的成长。”李家骏在文星中学首次开设了葫芦丝器乐班。最初,葫芦丝兴趣班的孩子们连音阶都不认识,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并学习乐器,但在李家骏的指导下,孩子们慢慢从零基础到学会吹一首完整的曲子,并且能够在站在学校舞台上自信演奏,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李家骏欣喜不已。阿后里格同学也是葫芦丝器乐班的一员,在学习上他总是感到吃力、成绩也不甚理想,但在器乐班中,他却是学得最快、吹得最好的那一个,在器乐班里,他变得自信了许多。





(李家骏在葫芦丝器乐班上课)


(李家骏与葫芦丝器乐班的学生合影)


有一次,王英同学说道:“原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真的,但是最好的老师不是兴趣,而是我在兴趣班遇到了李老师。”

在李家骏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教育不应该只有分数,更要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李家骏说:“我不是光,我只是努力让这些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光。”

三、种下“走出大山”的梦想种子

“老师,大学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王小怡被问了很多次,每次回答时,她都能从孩子们眼中看到向往和期待。于是,为了让山里的孩子更直观地了解大学生活,王小怡策划了“筑梦讲堂”系列活动,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为学生讲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分享励志的求学故事,课上,同学们炯炯的目光中满是对大学的好奇与向往。课后,一个孩子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要努力考你们大学!”那一刻,王小怡知道,一颗“走出大山”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受到鼓舞的她将“筑梦讲堂”推广到了全校,一年来,她走进十余个班级,已累计为七百多名学生讲述大学梦。


(研支团志愿者王小怡在筑梦讲堂上为同学们讲述大学梦)


2024年5月,在校团委支持与组织下,王小怡带着她的6名学生走出大山,来到我校开展为期四天的研学实践活动,孩子们成功地与心中的大学“奔现”了。在研学中王小怡带孩子们经历了人生中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走出大凉山,第一次亲眼见到梦中的大学校园,体验丰富多彩的大学活动……这些珍贵的体验如同春雨,滋润着他们心中那颗渴望走出大山的种子。


(王小怡带凉山学子参观校史馆)


(研学期间文星中学师生与研究生支教团代表共同座谈)


此外,他们还在服务地开展“小手牵大手”书信领航活动,大凉山的孩子们把成长的困惑、对大学的好奇和梦想写进信里并寄往武汉,500多封书信往返于西部大山与武汉之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千里的桥。



(我校志愿者写给凉山学子的信)


(李家骏为学生介绍“小手牵大手”书信领航活动)


四、用法律与陪伴护航成长

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身为法科学子,王小怡和李家骏想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于是,他们结合当地实际的普法需求与孩子们的成长现状,发起了“守护星光” 青少年普法讲堂公益项目。那些原本抽象的法律条文,在他们口中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故事展现在大凉山的孩子们面前,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到防范校园欺凌,青少年普法讲堂已经在当地开设了9场。“教育不仅要送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还要让他们知道前行的底线,同时,我希望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王小怡这样说道。

他们公益普法的脚步不仅在校园里,还延伸到了越西县的田间地头——他们前往越西县的各个乡镇,为乡亲们普及法律知识。


(“守护星光”青少年普法讲堂)


(王小怡在普法讲堂中为学生科普法律知识)


除此之外,王小怡、李家骏还积极投身支教地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周末的清晨,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他们带着图书、文具等出发前往位于喜德县尼波镇的“阿依书屋”,这是由我院学子苏正民在凉山创立的公益书屋的其中一所,也是周边村寨的孩子唯一的文化活动场地。他们在书屋中带孩子们做游戏、用AI技术为孩子们“预见”二十年后的自己,教孩子们包饺子、做手工,送去来自中南大的礼物。


(王小怡、李家骏来到阿依书屋开展志愿活动)


“王老师,您是我初中生活中的一盏亮灯。”“李老师,我会继续学葫芦丝!”支教的最后一天,他们在与孩子们道别时,收到了大凉山彝族孩子们激动又郑重的承诺,对王小怡、李家骏来说,这些饱含真挚情感的话语是最珍贵的离别礼物。

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从传授知识到播种梦想。我院学子连续三年奔赴大凉山接力开展支教服务,涌现了许多优秀模范和感人的支教故事。未来,也将会更多的法学院学子奔赴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续写他们青春故事!

审核人:李司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