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南法学新创学术品牌“青年学者席明纳”,旨在延续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自由落座无等级、清晰辩论解疑难、宽容接纳重论证”的核心精神,为法科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放下身份束缚、聚焦学术本质的交流平台。受学院委托,该活动由我院诉讼法学系陈爱飞教授、刑法学系姚培培副教授、经济法学系李乔彧副教授、民商法学系梅维佳老师作为共同召集人,每期聚焦不同学术主题,邀请领域内资深学者分享经验,助力大家在思想碰撞中夯实研究基础、明确成长方向。
10月9日下午,第一期席明纳研讨会在法学科研大楼303会议室召开。本次活动邀请法学院学术院长侯猛教授为首位嘉宾,围绕“爱惜自己的羽毛:法科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之路”这一主题,与各位参与师生畅聊青年学者学术成长之路。活动伊始,主持人陈爱飞教授向各位参与人员详细介绍“中南法学青年学者席明纳”的宗旨和具体形式。他指出,该活动旨在延续“自由落座、解疑难题、宽容接纳”的学术精神,致力于打造一个聚焦学术本质的常态化品牌交流平台,助力法科青年学者的成长。
随后,侯猛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以及作为法学院院长的观察与思考,分享了其学术生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将这些体会凝练为十个方面,内容覆盖从学生到成熟学者的全周期成长路径。
针对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侯猛教授提出了四点关键建议:一是“慎重选择,坚持到底”,提出攻读博士应基于充分评估和真正兴趣,一旦选择就应立志学术;二是“夯实基础,爱惜羽毛”,强调广泛阅读经典与前沿文献以构建扎实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并提醒要珍视学术声誉,追求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成果;三是“鼓励多写,但不强求多发”,写作是训练思维的方式,但不应为满足短期发表要求而忽视基础积累;四是“博士论文奠定一生基业”,应将博士论文选题与未来长期研究方向紧密结合。
对于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侯猛教授分享了六点核心经验:一是“工作初期,形成标识”,指出职业生涯初期是确立学术标签的关键期,应围绕核心议题持续深耕,勇于向高水平刊物投稿;二是“平衡多重关系”,坦言青年学者需妥善应对生活与工作、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寻求动态平衡;三是“构建学术网络”,鼓励学者通过会议与交流,获取更多学术资源与发展机会;四是“恪守职业规范”,告诫必须坚守学术道德底线,警惕无意识抄袭;五是“化压力为动力,对标学科发展”,强调个人成长应与中南法学院的定位同频共振,鼓励学者为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六是“保持良好心态”,提醒大家保有豁达之心,看重长远发展与内心充实。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多名与会师生从不同角度与侯猛教授展开热烈讨论。陈爱飞教授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打造研究标签的重要性,认为学术标签既是学者对某一细分领域深耕的结果,也是学界认识自我的窗口。姚培培副教授对侯猛教授的分享同样产生极大共鸣。他认为青年学者不仅应当确立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以形成鲜明学术标签;还要把握从业初期的“黄金保质期”,全力产出成果;也要积极构建健康的学术关系网络以实现“同道者”的共同成长。
汪君副教授道出青年学者研究方向选择的困境,并就传统法学与交叉学科研究之间的平衡问题进行提问。对此,侯猛教授建议青年学者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要守住传统研究根基,又要避免在学术浪潮中被边缘化,关注新兴领域的发展,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梅维佳老师认为青年学者常常面临“投稿困境”,在研究领域已有权威学者的情况下,投稿常因“分量不足”被拒。侯猛教授则认为青年学者应当避免与资深学者开展同质竞争,要敏锐发现尚未关注的具体问题,开辟属于自己的新赛道。
此外,与会硕士生还踊跃发言,就国内外读博的权衡、硕士阶段的学术规划等具体问题与侯猛教授展开讨论,现场各位收获颇丰。
本次中南法学青年学者席明纳首期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侯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坦诚的分享,为在座青年学者的学术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经验交流会,更标志着中南法学在营造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的学术生态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审核人:侯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