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涵 郝京懋 章俊池)为丰富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南法学新创学术品牌“青年学者席明纳”,旨在延续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自由落座无等级、清晰辩论解疑难、宽容接纳重论证”的核心精神,为法科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放下身份束缚、聚焦学术本质的交流平台。受学院委托,该活动由我院诉讼法学系陈爱飞教授、刑法学系姚培培副教授、经济法学系李乔彧副教授、民商法学系梅维佳老师作为共同召集人,每期聚焦不同学术主题,邀请领域内资深学者分享经验,助力大家在思想碰撞中夯实研究基础、明确成长方向。
10月17日上午,第二期席明纳在文治915会议室召开,主题为“法学论文写作与发表”。本次活动邀请《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编审袁方老师以及《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编辑部副主任易明群老师作为主讲人,同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侯猛作为与会人出席讲座,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核心要素展开,重点探讨了选题、创新、论证、表达及投稿策略等方面的实践要求与评审标准。研讨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刘浩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袁方老师介绍在法学论文写作中选题的重要性,强调选题应该结合立法动态、司法实践、社会热点和政策文件,避免泛化或过度宏大叙事。创新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选题新、材料数据新、研究方法新和观点新。即使主题常见,若采用实证研究、新数据或跨学科方法,也能体现创新价值。
袁方老师表示好的表达规范应具备读者友好性,提倡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标题应吸引人且不过长,摘要突出核心观点与方法,避免晦涩长句和生造术语,注重语言规范与可读性。她还强调作者对所用方法应当具备深入理解,并以法教义学为例详细展开讲解,明确其立场、操作路径及与其他方法的区别,避免误用或表面化引用。最后她着重强调投稿需匹配期刊定位与风格,需要根据文章性质选择合适的刊物。
接着,易明群老师从审稿思路出发介绍审稿方面的注意点,强调选题要强化问题意识,要回应法治中的实践难题。同时易老师还表示要注重观点的深刻性,应体现对问题本质的深刻洞察,并在论证观点的时候要注意逻辑严谨自洽、层层递进。对于论文中的摘要这一关键部分,易老师用问题缘起、核心论点、论述方法和价值所在精准概括摘要的关键要素,与此同时也强调青年学者在撰写论文时对于引用文献应当有批判性思维。分享的最后,易老师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持续产出,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品牌。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多名与会师生从不同角度与两位主讲人展开热烈讨论。冀鹏飞老师以自身研究方向为例,提出对于环境法领域选题方面如何把控切入口大小的疑问,对此,袁方老师建议要密切关注环境法领域的最新动态,并横向对比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方向,同时要找准刊物风格,精准定位。姚培培老师则从青年学者面临的“投稿困境”角度出发,提出在研究领域已有权威学者的情况下,如何开辟一条新路,袁方老师提出青年学者应当专注其研究领域,在深耕后提出创新,并积极关注领域内热点,思考其如何落实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周坤琳老师针对论文写作过程中方法的选取问题与两位编辑进行交流,易明群老师回应道正确适用方法的关键在于与选题的贴合和对方法的剖析,再次强调了对方法的适用不要流于表面,而应对其体系思路进行深度解析,在逻辑上自洽,在论证中闭环。此外与会硕士生、本科生也踊跃发言,就论文类型的选择和本科生学术规划等具体问题与两位主讲人展开了讨论,现场各位收获颇丰。
本次中南法学青年学者席明纳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通过两位主讲人的讲解,在场青年学者对于法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规划,相信一定会激励我校法学青年学者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有效的方法投入到法学论文写作中。
审核人:侯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