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民法学界泰斗、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王泽鉴先生应邀莅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新时代民商法学科体系创新与发展路径”主题,与中南大民商法学科教师及博士生代表开展学术对话与座谈。本次座谈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科、教育部“民法鉴定式案例研习课程虚拟教研室”主办,元照知识集团、月旦知识库共同协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院副院长李俊教授主持座谈,雷兴虎、麻昌华、徐强胜、陈晓敏、尤明青、李昊、胡东海等民商法学科教师及博士生参与座谈。
时隔多年再度踏访中南大,法学家园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振奋。王泽鉴教授开篇即深情回顾与我校的学术渊源。作为两岸民法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他坦言此行旨在“以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为镜,共探两岸法学传承创新之道”,并系统阐释台湾大学法律学院“立足本土、融贯中西”的育人传统。
座谈中,王泽鉴教授简要介绍台湾大学法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并分享了教学育人方面的有益经验。他谈到,应坚持“法典为体、判例为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阶段推行“课前预习-案例报告-课堂讨论”的三步训练法。在法学课程设置上,王泽鉴教授推荐弹性课程体系,使教师可依据研究专长开设特色专题,不仅有助于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研究主题相结合,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深度。此外,王泽鉴教授还向与会嘉宾详解“学术与实务共生”的研习生态,法院重要判决应引发学界深度评析,继而形成“判决-学说-再判决”的良性循环。案例研究应成为学术研究与大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并对法院的判决说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充分地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引领价值。
王泽鉴教授分享结束后,中南大民商法学科教师就民法教学与研究中的困惑求教于王泽鉴教授。夏昊晗老师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向王泽鉴教授请教“治学、教学、育人”三个方面的经验。王泽鉴教授从治学基础谈起,强调广泛涉猎法学经典及跨学科著作的重要性。他透露自己常年保持研读最新期刊、追踪学术前沿的习惯,并通过数个分类文件夹系统化收集研究素材,包括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论文和学术灵感。谈及教学方法,王泽鉴教授以自身课堂实践为例,主张减少基础理论灌输,转而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解析激发学生兴趣。他谈到,“好的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课上讨论、课后深思,才能使知识内化于思维之中。”
在互动环节中,王泽鉴教授还就“案例教学的价值”“AI时代法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一一解答。针对案例教学这一法学教育经典命题,他认为两岸法学教育虽各有特色,但通过案例让法条跃然纸上,始终是共通的教学智慧。面对人工智能对法学研究的冲击,王泽鉴教授认为,数字化工具赋予我们搜集海量资料的能力,但法学论证的严谨性、法律文书的精确性,以及每个法律人独特的思辨印记才是不可替代的学术品格。王泽鉴教授的解答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鼓舞并激励后辈青年学者继续在民法领域不懈探索研究。
座谈会的最后,受徐涤宇副校长委托,李俊副院长代表我校民商法学科向王泽鉴教授赠送由学科教师共同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评注(精要版)》一书。麻昌华教授向王泽鉴教授敬赠纪念品,以表达中南大民商法学科师生的崇高敬意,并衷心感谢王泽鉴教授担任《私法研究》顾问多年来,对民商法学科主办的期刊以及学科发展的指导帮助与卓越贡献。最后,王泽鉴教授欣然为我校民商法学科题字,寄语“中南民商蓬勃发展”。
此次座谈会延续了王泽鉴教授与中南大民商法学科同仁跨越时空的学术情谊,也为中南大民商法学科发展创新,续写时代新篇带来许多启示。与会教师代表表示,将总结吸收法治教育的有益经验,在坚持中国民法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探索建立贯通理论、立法与司法的协同育人机制。
审核人: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