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你的贡献”——四位学者对话苏力教授

发布时间:2014-04-01浏览次数:26

326日晚,“社科法学连线”系列讲座第三讲暨法学部青年学者沙龙第10期在文泓楼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法学院苏力教授、侯猛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桑本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成凡教授及我院陈柏峰教授共座对谈,四位法学教授对话苏力教授。副校长刘茂林教授致辞,我院常务副院长徐涤宇教授出席聆听。



苏力教授讲话


刘茂林教授对苏力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回忆与苏力教授合作的日子,表达了对苏力教授的敬佩。

对话以苏力教授向大家说明影响自己研究的人物开始,包括对20世纪中国全局把握的毛泽东,语言犀利尖锐的尼采,全面的波斯纳,深刻的福柯等。桑本谦教授认为苏力教授论文写作从来不受教条的束缚,但他指出,信念也是一种隐藏的教条,在苏力教授即将出版的书中便始终有一种信念贯穿其中。同时,桑教授笑谈,每每阅读苏力教授的文章发现自己想法与他“撞车”时都会信心大挫。对此,苏教授回应道:“当今中国处于文化和社会转型期,不可能没有文化创造,只是缺少能够表达出来的人。”“撞车”问题,苏力教授认为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



陈柏峰教授提问


针对陈柏峰教授追问的近年法学的发展状况,苏力教授认为,法学在近十年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不足之处在于多数人选择法律是出于谋生而非兴趣,因为当今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向部门法求救而非理论法学。但学者的独立发展也是促进社科法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转型时代,需要给学者留下更多的空间去创造。成凡教授持不同观点,他认为,我国社科法学缺少独立性,并借刘茂林教授在致辞中提出的“学术如江湖”之喻,提出社科法学是否需要建立 “帮派”之问。苏力教授明确否定了“拉帮派”的做法,“这是种不自信的做法,学术应该是从容不迫的,不要把它变成负担。拉帮派建立学会不是真正地做学问,反而把学问变成了琐碎之事。千万不要为了捡芝麻而丢西瓜。”



桑本谦教授发言


苏力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学、法律经济学多门学科,侯猛副教授好奇:“横跨如此多领域有没有一以贯之的研究思路?”苏教授以“对于研究问题,最重要的是‘有意思’,在写作中,把所有的学术可能性展开”作答。对侯猛副教授的另一问题“过分强调修辞会不会把法学变成人文”,苏教授同样给出了有意思的解答:“修辞是一种战略,可以帮助你准确表达思想,影响你的受众。”



侯猛副教授提问


对于桑教授提出的严谨与想象力的关系,苏教授解释,学术非常需要想象力,但这与严谨并不矛盾。想象力是逻辑上的合理推理,以此区别于虚。苏力教授承认自己在研究中很少做问卷,因为自己更擅长的是洞察力,同时告诫学者在学术研究中要扬长避短,并寄语下一代学者能使用大数据做学问。



现场听众


对话中,苏力教授幽默的语言以及五位学者间的趣谈使现场不断爆发掌声。对话结束后,苏力教授与现场学生进行热烈的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