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法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13期在文泓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哈佛文学博士、耶鲁法律博士、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冯象老师以“要当心假先知—谈谈《圣经》里的接班人问题”为主题展开讲座,我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景良教授担任主持人,法学院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冯象教授以马克思的宗教观点为引,逐步展开话题。有关什么是“先知”,冯象教授以《圣经》为依据进行讲解,据冯象教授介绍,“先知”最早出现在《创世纪》中上帝强娶亚伯拉罕妻子的故事里。冯象教授以《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为例,分析“先知”这一角色,认为先知不仅仅可以与神沟通,而且能够权威地向百姓表达出神授予的观点。据此,冯象教授认为在《圣经》的早期记录中,“先知”不仅负责向神祷告的工作,还充当着人神交流媒介的角色。关于“先知”这一角色的具体任务,冯象教授以《出埃及记》摩西的经历为例,指出先知的任务是代表人民向上帝反映人民的意见,并将上帝之命晓谕百姓,但不承担建设新社会的任务,因此先知并不等同于上帝,而只是上帝与人交流的媒介。
在大致介绍了《圣经》中“先知”后,冯象教授以“如何分辨真假先知”为具体命题意识,引出了《圣经》中的接班人问题。冯象教授以《圣经》中的多个文本内容为例,讲述了《圣经》中的“接班人难题”。冯象教授认为,尽管《圣经》中的众多先知都尝试着建立能够正确挑选接班人的制度,但是因为种种问题,这些尝试都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例如,《圣经》中摩西认为通过观察话语是否应验可以推知是否为假先知,但冯象教授指出,检验话语应验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种时候的验证无法满足问题的紧迫需求,因此摩西在《圣经》中方法并没有使接班人问题得到完全解决,冯象教授把这个问题称为“摩西难题”。除了摩西之外,《圣经》中的众多先知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做出了许多努力,如约苏维亚建立宗教、政治和军事分离原则,“受膏者”耶稣将真假先知比喻成果子,即“好树结佳果,病树生劣果”,仍都未从正面回答“摩西难题”。
在讲述完《圣经》中的接班人问题后,冯象教授以宗教故事为参照,将问题拉回现实,继续深入讨论现实问题,并据此抛出了“好人为何受苦”的问题。冯象教授认为,从宗教教义的角度而言,一神教体系必然会存在“好人受苦”的问题,即如果世界善恶可分,就无需神来拯救;从社会现实的角度而言,如果善恶皆有报应,社会就是公正的,就无需改革者的存在。因此,无论是宗教还是现实,“好人受苦”都是一种可以理解并真正存在的现象。
在讲座中,冯象教授以《圣经》为文本中的宗教教义照应社会现实问题,期间旁征博引、字字珠玑,层出不穷的观点给予了现场听众极大的启发。在观众交流环节,冯教授对“在缺少宗教信仰的中国谈法律信仰是否可行”等问题进行解答。冯教授严谨的态度与诙谐幽默的语言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