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法学》杂志编辑部王申主任来我院讲授法学论文写作规范与方法,讲座在文治六楼会议室举办。我院理论法学系张斌峰教授担当了主持人。会议伊始,张教授首先对王申主任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王主任的学术经历做了简要介绍。
王主任开篇以例证方式告诉我们现在的很多学者乃至研究生导师,尽管胸怀一腔抱负,但却并没有做出突出的研究成果,其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区分论文与文章,不擅长将自己的成果通过论文形式表达出来。王主任从法学是一门社会人文科学讲起,他告诉我们:人文科学是知识性的,是不解决具体问题的,它只要求我们拥有叙述性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这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而社会科学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一个论证性,它要求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许多学者所缺少的东西。论文是需要论证的,论证不就是要说理吗?我自己是没有办法用法学的资源来研究法学,我更多地借助于哲学;阶级分析借助政治学;哲学的价值分析和逻辑分析;实验哲学,法学更多地要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法学研究要借助于其他学科方法论,但方法不是万能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多研究其他学科,搞法理的要懂得哲学;搞经济法要懂经济。如何选题?要研究中国的问题。一个人的成名要早,要靠成果积累。一个的成果必须要经得起杂志的筛选。喜欢哈贝马斯的人,常常谈得多,但要解决真问题,是现实中,要从现实生活中来,他提出了什么,他试图解决了什么。问题在于,别人没有提出的问题很少,问题的起点,综合前面的问题,也不是起点,要在其他人的研究基础,要有综述。他们研究到什么程度,存在着什么问题。论文就是既要提出问题又要解决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研究,但要结合自己科学的背景,要有关联性——要与时代相关联,具有重要性;要选跟自己兴趣有关的;选题大小适中;以小见大,如从具体案件引申出一个理念。博士生阶段的选题可以再大一点。要梳理学术背景,如何建构是关键,面对一大堆材料,要找出问题、归纳出问题和建构出问题来,对问题的综述要建构出自己的问题意识。
另一个存在于论文中的弊病则是选题不当。许多从国外回来的学者,看似知识颇多,十分了解外国的境况。实则不然,如果不关注中国实际问题,就是不务实,就不是好问题。王主任这样讲到,我们《法学》杂志的宗旨是十六个字——有的放矢;联系实际(要联系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古为今用(历史研究是有目的的);洋为中用(一定要把中国问题结合起来,即使是西方的问题或思想,不能只介绍西方的东西,而不用之解决中国的问题)。
王主任还分别就写作论文时格式需要搭建有逻辑的框架、写作能力需要多读多体会、和投稿的细节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使同学们受益颇多。
张斌峰教授也对王主任的演讲表示感谢,他认为作为一个法科学子,在掌握王主任传授的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定力与执着。只有把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写作方法相结合,才能让我们在写论文时游刃有余,在学术之路越走越远。
最后的提问环节中,王主任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