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四期活动成功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24浏览次数:163

 

    419日晚,法学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四期活动在文治楼 6楼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沙龙由刑事司法学院杨立云副教授做主题报告。活动还邀请了张继成教授、刘田玉教授、李培锋副教授、周志荣老师、郭倍倍老师等学者参加。本次活动由张红博士主持。

活动现场

 会上,杨立云副教授作了题为《科学证据:争议及其根源与平抑之尝试》的主题报告。杨立云副教授基于哲学和证据科学的前言问题,通过对欧美司法历史中的众多案例的梳理,概述了科学专家能否成为证人、新型科学证据是否可靠、社会科学证据是否可靠、科学证据规则是否必然产生“科学的”证据、社会科学证据的可靠性等自从科学证据真正进入法庭审判历史以来的五个重大争议。接着,杨立云副教授探究了科学证据争议的根源问题,他指出了科学证据争议的科学哲学根源、认识论根源以及法律制度根源。杨立云副教授充分认识到从根本上平息科学证据的争议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科学证据没有任何争议,因此,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之上,杨立云副教授提出了自己对于平抑科学证据争议的初步尝试。他分别从完善“看门人”制度、为科学证据设置限制性条件以及强调专家职业伦理与法律责任这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具体而言,要增强法官的科学素质、要对审判做进一步的专门化改造、可以通过科学顾问对法官进行审前专题培训,此外还要求科学证据需要具备其所依据科学原理必须是相关专业领域人士无异议、必须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向法庭各方展示、专家必须完整提供科学证据各个环节的完整资料、设置各类科学证据的技术标准等限制性条件。

 

 杨立云副教授做主题报告

 随后,各位与会学者对杨立云副教授的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张教授高度肯定了主讲人的才思与成就,并在宏观知识上和微观写作技巧上提出了与作者商榷的地方。张教授的发言不仅拓展了主题知识,并且其提携后学之心昭昭可见。张继成教授还对广大法学院学生提出了要增强自然科学素养的要求。刘田玉教授也对主题报告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了主题报告可以进一步加以改进的建议。郭倍倍老师,李培锋副教授和哲学院的周志荣老师都有精彩发言。点评环节结束之后,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还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

张继成教授发言

刘田玉副教授发言

李培锋副教授发言

郭倍倍老师发言

周志荣老师发言

 这次活动会场气氛活跃,近九点半才结束。与会同学觉得通过参加这次活动,对于科学证据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了科学证据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会后,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法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才。同时,大家还希望法学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能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