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与维稳法制建设论坛第一讲——信访与社会稳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28浏览次数:167

    425日下午3时,信访与维稳法制建设论坛第一讲——信访与社会稳定在模拟法庭()开讲。论坛特邀北京市信访办副主任、原北京市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张宗林教授担任主讲人。法学院蔡虹教授,刑事司法学院童德华教授为评议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中心主任陈小君教授担任主持。法学院院长刘仁山出席了本次论坛。

 

 

陈小君副校长主持论坛

本次论坛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信访与社会稳定研究中心承办。讲座伊始,陈小君教授指出:“三农”问题和信访问题是中国特有的两大问题,本次论坛主要对信访与社会稳定问题展开论述。

张宗林教授的报告以“完善和创新法制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题,从四个方面回答了信访工作能否促进社会稳定、如何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信访问题。首先张教授简短地介绍了信访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信访制度的沿革与分期。他认为,信访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是政府为了了解社会民情,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而创立的“秘书型”工作。自建国以来,我国曾几次达到信访高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法治的发展对信访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张宗林教授发表观点

他谈到信访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信访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访总量不断上升,各类信访在全国普遍存在;二是过激性行为和群体性上访不断出现,;三是官员对人民群众上访的麻痹,漠视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针对这三个问题,张教授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指出问题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大量隐性不满,且过激行为和群体性上访大都涉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底线。对此他建议,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要关注少数人的利益,即便未能做到这一点,也要提前想好补救措施,不应把政府管理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转嫁到人们身上,否则将会导致更多的隐性不满。

 

 

讲座现场

在信访只能工作再审视方面,张教授对信访工作职能做了明确的定位:信访部门应成为代表党和政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部门;应担负起引导民主、补充法制的职能。他指出,只有推动信访工作从表层汇总型向深层剖析型转变、从实务操作型向理论研究型转变、从参与保障到参与决策转变,完成信访工作的时代转型这三个转变,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童德华教授从刑法角度肯定并评析了张教授的报告。他表示张教授的报告方便我们从宏观上了解到信访的历史进程,而且从经济、社会、法学等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十分务实的解决办法。同时,他也建议,今后的信访工作开展应重点明确信访职能的定位、强化外部监督,兼以及时准确的行政惩戒和法律强制,最终达到消除隐性不满的目的。

 

 

童德华教授发表评议

蔡虹教授十分肯定张教授对新时代信访工作职能的定位,她认为,我们应通过信访部门引导民主,补充法制。既然我国的目标是建立法治国家,司法机关应为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的最终渠道,而非诉诸于信访部门。我们应提高正规渠道的质量、审判质量,加强外部监督力量,健全国家利益分配机制,从源头上消除隐患。

 

 

蔡虹教授对此次论坛做评议

    陈小君教授进行了总结性的发言,她以“各走各的路”这句俗语表明信访和司法不能混淆的立场。信访作为一种倾诉渠道应回归本身的功能,要从没有边界的重负职责向信访本身的法治之路转变。此外,她还补充道,不能为了达到所谓的稳定而放弃法律和社会正义。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几位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简短作答。 据悉,信访与维稳法制建设论坛系列讲座将在此次报告后陆续开展。

(文字:罗 芸 张 晔 摄影:邓星月 王 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