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献礼“65周年校庆”高端学术系列讲座第一讲——王锡锌教授解读“治道与治术”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25浏览次数:199

 

适逢我校65周年华诞之际,法学院将连续举办十场高端学术讲座献礼母校,法学名家倾情开讲,为全校师生奉上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923晚,法学院献礼“65周年校庆”高端学术系列讲座开幕式暨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在文泓楼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由我校杰出校友、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大-耶鲁法律与政策改革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主任王锡锌教授主讲,法学院院长方世荣教授主持,宪法行政法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围绕着“治道与治术:从管理模式走向参与治理模式”这一主题展开。

方世荣院长主持讲座

关于治道与治术的问题,王锡锌教授从具体微观的视角来阐述这个客观复杂的问题。首先,教授向师生们解释了“治道”与“治术”的含义。“治道”即在理论上论证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治术”即在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之上,如何用一种有效的公共管理的技术来保证所强调的政治合法性能够真正辐射到生活层面上。他指出统治模式分为三个成面,治道、治术和治效,这是所有统治过程中或者统治的制度体系中都必然涉及到的三个层面。

王锡锌教授讲话

接着,王锡锌教授对1982年宪法序言进行解读,认为我国对于政权合法性的论证属于历史合法性的解释,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是“治道”,而主权在民即民主合法性是“治道”的根本。可是,在中国,治道与治术是背离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弥新的问题。教授指出,人民通常是被当作统治客体而非统治主体来对待的,中国的宪政和政治理论所宣扬的民主合法性,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王锡锌教授谈到当前中国政府的管理模式——压制型模式。王教授把管理模式的特征归纳为七个方面。他提出正是这种不开放的管理模式导致了治道与治术的背离,这种管理主义模式的核心要素是决策者对人和对事的单向管理和控制,是一种典型的威权模式,管理者把本来具有参与管理主体资格的人当作了管理的对象,因此它存在一个主客体颠倒的问题。他指出三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的利益重组,导致人们的观念变化,观念变化后,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在呈指数型增长,传统的管理主义模式已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

师生踊跃提问

接下来王教授用决策的个案分析来具体阐述上述思想,体现管理模式的危机。主要以PX困境为例,从简单的个案观察,可见以往的管理模式遇到了很大的挑战。王教授表示民众观念的觉醒对传统的治理模式造成巨大挑战,当今出现的一些政府管理危机是由时代变革带来的。面对这些挑战,对压制型模式的改造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为此,王教授提出了参与治理模式,参与式治理与封闭式管理主义最大的差异,是对于公众参与的态度,它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合作,而不是封闭的、单向度的管理,公众被视为利益相关者。他具体讲解了我们为何需要参与式治理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我们的重大意义所在。王教授强调在参与治理模式中要做到两点:首先加强政府信息的对外输出,让民众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理解继而达成合作;其次让民众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

讲座现场

为了实现治术向治道的回归,王教授认为更大程度的地方自治在实践中是必要的,他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理性,包括经济理性、政府理性和社会理性。最后,王教授强调在我国的宪政中,“道”并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完成治术向治道的回归。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就“怎样处理民众不积极参与决策”、“当政府与人民的意见出现严重分歧时,我们该如何抉择”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王教授一一作了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又活跃。

据悉,本次讲座是法学院献礼“65周年校庆”高端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接下来还将陆续举办九场学术讲座,以这种简朴、务实的方式庆贺母校的生日。

                        (文字:苏恒瑶 闫明明  摄影:方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