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荣院长首先介绍了徐汉明教授在中国法学界的权威地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徐汉明教授曾担任多个职位,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管理法治建设、诉讼法学、土地权利制度等多个领域,在实践法学和理论法学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讲座中,他以我校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中心为例,解读建设新型智库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路径。
方世荣院长主持讲座
开题徐教授就分析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三大重要历史阶段。他指出目前世界正处于从传统工业向信息社会跨越,创建信息文明的时代,这给法治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憧憬。从我国的角度来看,徐教授认为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正在经历从“人治”到“政策之治”、从“政策之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三个伟大历史跨越并举的阶段。而社会管理则呈现出向“社会成员、人口结构、就业体制、住房制度、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社会结构”七大维度延伸变化的趋势。这反映出社会管理正在经历多维度转变。徐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象对七大变化进行全面剖析,指出社会管理在管理机制、法治化建设等方面面临诸多棘手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徐教授指出,打造中国特色现代新型法治智库已成为时代抉择。
徐汉明教授演讲
接着徐教授比较了中西方智库的源起与发展,指出中国智库具有起源早、发展慢、有断层的特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库的功能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我校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中心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秉承“高起点、跨学科、重协同、健机制”的理念,着力打造现代新型法治智库。在可行性路径分析上,徐教授说:“建设现代新型智库要有正确的思路,适应社会重大需求。必须把影响力作为检验、考核现代新型智库的重要标准,利用网络媒体等各种资源,打造一系列优秀项目,提高智库建设的关切度。”徐教授指出要形成现代学科交叉模式的优势,就要做到学科交叉结构合理、体系完备、内容新颖、知识融通,还要准确定位基准点、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
戚建刚教授提问
谈到现代新型智库的发展方向,徐教授认为:“建设一流现代新型智库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着力打造‘智囊库’、‘人才库’、‘成果库’。”他提出通过建设现代新型智库,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学科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法治发展研究的“智库高地”、战略人才成长的“培育高地”、名家大师授业的“集聚高地”、多方协同创新的“攻坚高地”。
在提问环节,徐教授与各位老师和同学就学科融合的桥梁、城管制度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他严谨的态度,智慧的回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