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晚,法学院献礼“65周年校庆”高端学术系列讲座第十六讲“从贵族法治到民主政治”在文泓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诚邀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李贵连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研究院院长陈景良教授主持此次讲座,法律史全体老师出席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陈景良教授对李连贵教授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同时,他指出:“法科学子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希望大家能以宽阔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对待当今的法律。”
陈景良教授致辞
言毕,李连贵教授开始了讲座。他将自己对近代中国的法治研究与反思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他以贵族法治到君主法治为线索,以从先秦时期的贵族法治到春秋时期的法家法治,发展至秦汉以后的君主法治为脉络,概括指出前近代的“法治”思想即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言及下篇,李教授指出从法治(Rule by law)到法治(Rule of law)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诉求。李教授分别阐述了民国时期沈家本、章太炎、孙中山等所代表“法治”思想,向我们展示了民国时期思想家在法治道路上的探索。他最后总结到:“民主法治,路漫漫其修远。”
李贵连教授演讲
随后,李教授抛出三大问题同我们进行了讨论。首先,李教授解释了为何将中国政治分为贵族法治、官僚法治、民主法治三种类型。李教授在讲述中指出,这种划分正是基于我国历史上两次社会大转型即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和近现代中国经历的转型。而后,他着重描述了春秋战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法治”的变化历程:从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到不别亲疏、不分贵贱、断于法。在这个过程中,儒法两家分别在思想上与制度上做出了变革。在问题二的讲述中,李教授就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向我们作了简单的介绍。针对“帝治”、“法治”与 “人治”的关系问题,李教授毫不掩饰地表示从未赞同过“人治”不是“法治”的观点,他指出“法治”也可以搞专制更何况“人治”的概念本身就很模糊。除此之外儒家思想法律化问题和有关“Rule of law”的翻译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在上述两个问题之外,李教授谦虚地说之所以用“结语”而不是“结论”来结束讲座是因为无法给中国法治下结论。他表示民主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可近现代民主法治在中国还无法实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国近现代有宪法无宪制,二是人的努力还不够。在他看来,民主法治有多种模式,而非只有英美模式,中国需要找到自身的模式。
讲座结束时,李教授借《团结就是力量》中的歌词“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表达了中国必然要走向民主法治这一希冀。
陈景良教授对李贵连教授的发言进行了简要总结,我院陈柏峰老师和张继成老师也对其发言作了简要的评价。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就相关问题与教授进行了讨论。
(文字:谭晨辰 苏恒瑶 摄影:李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