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锋主讲“司法独立的制度实践:经验考察与理论再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25浏览次数:205

         20131219日晚,第21期“中南宪行·公法沙龙”学术活动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做客宪政理论研究中心,为同学们带来了“司法独立的制度实践:经验考察与理论再思”的专题讲座。本次沙龙由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系王广辉教授主持,法学院相关专业的多位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讨论。

“中南宪行_公法沙龙”会议现场

支振锋教授称此研究是在中国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针对司法独立的问题而做出的反思。他指出针对司法独立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认识到这是一条道路,更要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路况如何。讲到司法独立的理论目标,支振锋教授认为是权力制衡来保障权利。他还分析了权利分立与制衡、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法官的独立性等司法独立的制度框架。接着,支振锋教授借鉴比较研究的方法,利用世界银行、世界经济论坛以及经合组织的相关数据指标对全球司法独立制度的实效进行了考察。他发现,即便后发国家建立了独立的司法体系,其运转也很少能够达到作为榜样的法治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便在发达国家,司法独立也并不必然导致正义。

支振锋教授演讲

主题的第三个部分为司法独立的内在条件与机制保障,支振锋教授说法官的遴选与素质决定司法独立的质量,是司法独立的重要条件;物质经费保障和法官任职保障是司法独立的重要保障机制。支振锋教授总结道影响司法独立有效运行的因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以政治体制的角度来看待司法独立,法官素质、社会环境和经费保障也是影响一国司法独立制度运行的直接原因。

支振锋教授的精彩演讲之后,与会老师和同学向支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支教授一一作了回应。

针对戚建刚教授提出的中西方司法独立差异的体现以及中国司法独立的构成要素的问题,支教授回应道:中国的司法独立肯定不同于西方的司法独立,而且中国司法独立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现在没有能力进行顶层设计设计,这应该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针对胡弘弘教授如何更新理论研究方法的问题,支振锋认为,要有一个多学科的视野和与问题相匹配的方法,同时要重视思维逻辑的梳理。在回答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及可采用性的问题时,支教授回应说资料收集应该多元化,并且应该能够得到互相印证,尽量采取一些权威机构的数据。支振锋教授特别提醒道,“我们需要秉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不被虚幻的理念所挟持,不为轻浮的宣传所困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直面问题、条分缕析,这才是应该有的态度。”

最后,王广辉教授对本次沙龙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他指出支教授对于司法独立问题的研究视野是非常开阔的,选择的样本是非常多的;其次,论据有力,所提供的论据都是国际上的权威机构过去的数据,权威性是不可质疑的;再者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实证的研究的报告不仅让我们对司法独立的制度和实践上的问题以及认识有很大的收获,而且对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所启迪。

在热烈的掌声中,21期中南宪行·公法沙龙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