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社科法学连线”系列讲座第五讲暨法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14期在文潭楼邓析堂开讲。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冯象教授应邀作为对话人参加讲座,更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成凡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李斯特老师、我院理论法学系陈柏峰教授与其共同探讨“法学如何重新出发”这一话题。
四位法学学者的思想在对话过程中发生精彩碰撞。冯象教授在谈到中国法学在当代应该如何重新出发的问题时,着重强调我国法学家,尤其是青年法学家应当深入社会,结合当今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寻找新法治的发展途径。他多次提到“要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法学教育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回答陈柏峰教授提出的冯教授“从事圣经译注工作却批判教义学,二者是否矛盾”的问题时,冯教授尖锐地指出:“我国大学的法学学科教育起步较晚,基于低成本的选择,学习甚至照搬国外已有经验已成为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的现象,这使得法教义学蓬勃发展;而更为贴近民生、符合国情的社科法学,则需要法学教育走出课堂,不局限于所谓的‘前辈’们的文献、言论,而应去社会上观察体验,获取新的东西,才能为新法治的发展汲取养分。”
对于李斯特老师提出的如何看待我国法律人趋于保守这一问题,冯教授认为,这是世界性现象。我国不同时期的立法受不同国家、不同思潮的影响。民主本身应该是法律人关注的问题,中国民主面临挑战,外国学说可以参考,但不一定适用,我国法律人要从中国问题出发,找到合适的答案。
成凡教授以“江湖”比喻法学界,归纳出法学几大流派,并提问“主流法学功夫在哪?问题何在?”冯教授答到,几大流派的共同点为不肯正视政党在法治中的作用。据此,冯教授引出重新出发的另一要点:重视政党在法治制度中的作用。由党群关系牵到言论自由话题,冯教授认为,言论自由是一个宪政难题。对于路线斗争是否应进入司法程序,冯教授给出了否定答案。他说:“党本质上不可能受到法律约束,法律无法解决路线斗争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执政党自身来解决,党内民主和规则必须要有较强的政治伦理来约束。”
互动环节中,三位学生依次提问,冯象教授一一作出了详细精彩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