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号下午,中南法理讲坛第三讲在文泓楼报告厅开讲,来自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的贺欣教授带来了一场有关信访中话语的错配问题的讲座。陈柏峰教授担任主持人。
针对中国信访现状,贺欣教授以独特的话语体系角度进行分析讲解,他认为中国信访现状是访民和接访官员在两个话语体系下进行交涉。贺教授提到,在对北京访民进行了实地调研中,访民在不断的上访中学会用大量法律语言来表达其诉求,贺教授称之为“大众的法律话语”;而官员则往往从程序上对上访者进行分流,劝导他们通过程序走法律途径,这种话语可以称为“分流话语”。
贺教授通过大量案例论证了在不同话语体系下接访人和上访人的交涉是徒劳的,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矛盾,反而衍生了新的纠纷,使访民的归责对象不仅是原来的纠纷相对人,而且增加了接访官员。这也是当前中国信访困境之所在。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争相提问。一位研究生问及信访的定位时,贺欣教授答道,“信访是一个信息收集机构而非执行机构,信访的目的在于让政府更好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状态,它很难直接解决访民的问题。”一位同学甚至提问了教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读书生活,教授幽默坦言自己不是好学生,并不博学。他信奉的是精读主义,“咬住文本”。
“在话语体系不统一的现状下,信访将怎样继续进行?为何没有结果访民却依然不断上访?”一位老师提问。贺教授回应说,“一方面,这是道义和法律的冲突,其解决过程是力量征服的过程,即随时间积累而逐渐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去除渠道多元化,从而统一前提。另一方面,官员的分流语言给了访民虚假期望,经过长时间的交涉,纠纷依然没得到解决时,访民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这不仅滋生了新的纠纷,也使得他们向更高一级寻求帮助,从而不断上访。”
最后,陈柏峰教授总结了对本场讲座,称将会沿袭这样的讲座风格,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意见沟通,并希望贺欣教授能再次来我校做客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