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学科举办学科建设共商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16浏览次数:173

6月14日上午,由校外专家和我校国际法学科师生共同参加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建设共商会,于文治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校外嘉宾有(以校外专家姓名拼音字母先后为序):中国人民大学的杜焕芳先生,西北政法大学的刘克毅先生,西南政法大学的邵海先生,北京大学的唐应茂先生,华东政法大学王申先生等。




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龙先生主持了此次会议。韩龙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达衷心的感谢,表示十分珍惜我国三大法学院、五大政法院校相聚国际法学科,希望各位专家为我校国际法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及科学研究进行把脉会诊,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

根据会议议程,我校教务部部长刘仁山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我校国际法学科的历史与现况。他回顾了我校国际法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我校国际法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同时希望兄弟院校和各位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地继续给予我校国际法学科以宝贵的支持。




校外嘉宾在了解我校国际法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就我校国际法学科发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充分地发表了见解。华东政法大学的王申先生强调国际法研究应该注重联系中国当下的实际,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用法学公正的眼光去关注和思考解决国际法领域的问题。北京大学的唐应茂先生提出国际法研究须注意交叉研究及其范式问题,同时要恰当地处理研究的专业深度与可读性、可接受性的关系问题。西南政法大学邵海先生结合学科和自身经历,强调打造强有力的学术群体的重要性;要求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避免急功近利;注重学术创新,重视学术规范。西北政法大学的刘克毅先生强调国际法既要注重对前沿、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应注重对基本问题的研究,适当顾及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和知识性。中国人民大学的杜焕芳先生指出将国际法与国内部门法并行是矮化了国际法,国际法处于与国内法并列的地位,因此,建立国际法学的应有平台为国际化学科发展必不可少。他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国际法研究要注重跨学科研究,并对如何实行这一方法发表了见解。




与会的国际法学科的师生就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问题也发表了见解和意见,并就相关问题与校外专家进行了探讨和共商。

    最后,与会的法学院副院长张红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