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汉东: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大学管理之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24浏览次数:191

9月23日晚,由我院法学部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主办的“对话吴汉东:在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大学管理之间”主题活动在文泓楼报告厅举行。我院及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汉东教授,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涤宇教授,我院博士生导师陈柏峰教授,我院及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熊琦副教授作为对话人出席活动,熊琦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活动采用对话的形式提出存在于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大学管理间的问题并由吴汉东教授进行解答。

陈柏峰教授举例哥大莫格伦教授发起的开源运动,及其提出的“凡是值得复制的东西都值得分享”的理论,并问到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与传统知识产权越来越背道而驰的现象和理论。吴教授引用了英国文豪狄更斯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从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其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切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答。他表示我们要意识到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冲击,并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直面这种挑战。他认为未来知识产权制度应该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制度,既注重权利的保护,也允许其它创新制度的创立,如信息公开、传播等相关制度的建设。


熊琦副教授接着从学生和学者两个视角提出疑问,为什么法学专业只有知识产权法需要“技术背景”?怎么看待其与传统法学渐行渐远这一现象?吴教授从知识产权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两方面作了深入的剖析,并认为知识产权法已成为与民商法并行的二级学科,其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技术的支持。他强调知识产权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应该相互交流,与民法更应“且行且珍惜”。接下来陈教授和徐院长也纷纷对以上问题和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追问。其中,徐院长从作为一个法律人如何界定自己的问题入手,从立法论和解释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立法者要运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来立法,司法者要客观正确的解释适用法律即可。

后面的对话把法学教育与大学管理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陈教授再次率先发问,关于我们法学教育到底要学什么,要教什么?到底要务虚还是求实?对此,吴教授表示基本知识和理论是必学的,同时与实践相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他用一句话鼓励我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伟大的目标,必须全力以赴去追求!”对于大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吴教授认为要提高我校法学教育以及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好法学教育普及化与精英化、国际化与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

整个对话过程节奏紧密,内容丰富,现场气氛轻松,大家都认真聆听,场内不时地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四位老师用幽默风趣又发人深省的对话完美地诠释了此次活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