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访学归来谈中外学术研究和法学教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11浏览次数:164


3月10日中午,中南法学新视野学术沙龙第二十七讲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举行。本次交流会以“访学归来谈中外的法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为主题,以熊琦、资琳、陈敬刚三位副教授为主讲人,由徐涤宇院长担任主持人。法学院数十位老师及我院新进教师夏昊晗博士亲临参与此次沙龙。


 

受邀至德国马普学会的熊琦副教授简要介绍他所在研究所的组织结构,并概括自己对德国学术研究的印象:问题意识强,注重研究小问题;极少跨界,对方法论要求极高;课题研究时间长,无明确限制。谈及德国的法学教育,熊琦副教授感受颇多:“德国法学课程划分并不细,主要分为民法、刑法和公法三个部分。教授讲课的类型也主要分为讲授课、案例练习课和研讨课。特别的是,要求学生课后组成学习小组,教授也须定期进行答疑。此外,与我校不同,德国法理学课程多安排在高年级,低年级需另设一门法学导论课程。”


 


资琳副教授与大家分享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时期的见闻。她特别提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每年的四月底到八月,教师基本无课,专心做学术研究。和德国相似,该校的法学学术研究也重视“小问题”,并且以小问题为载体,展现扎实的理论功底。他们十分关注美国高院案例,常以此为背景开展讲座或研讨会。  

被问到访学期间最深刻的印象时,资琳副教授回答,美国教授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不仅体现在上课的时间上,也体现在教材的选择权上。她补充到:“美国学生并不想大家想象中那么自由,他们学习压力很大,课余时间需要阅读大量材料,为课上讨论、学习做准备;教授们在学生准备充分的前提下通过循循善诱的提问等方式进行授课。”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访学归来的陈敬刚副教授也就自身经历与大家进行交流。埃克斯特大学作为近年来世界排名迅速上升的一匹黑马,突出实践性,且对教师考核严格,教师压力较大。法学教育方面,以小班授课为主,采用研讨式教学。




 

提问环节,巢容华副教授就德国讨论课具体模式向留德多年的夏昊晗博士提问。夏昊晗博士在熊琦老师最初解释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做出说明。


 

会后,徐涤宇院长肯定中外法学交流的重要性,提出举办更大规模、以“中外法学教育与学术研究差异”为题的研讨会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