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副教授主讲“学位撤销案件的司法审查逻辑及其理论展开”

发布时间:2019-10-30浏览次数:295

通讯员( 怡 涂江南 张添娇)1025日下午,以“学位撤销案件的司法审查逻辑及其理论展开”为主题的讲座在文治楼五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林华副教授担任主讲人,我校法学院张青波副教授主持,众多学子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林副教授从制度文本和司法实践入手,结合“双重失衡”格局,即学位授予与撤销、学位撤销制度与其案例分析关系的失衡,深刻剖析了学位撤销事件不断涌现乃至成为各界争议焦点的缘由,解释了本次讲座选题的缘起。

基于对相关案件以及裁判结果的全面搜集与梳理,林副教授围绕“审查什么”与“如何审查”两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根据审查范围的差异,他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模式。针对“全面审查模式”,他以法院是否对案件所涉舞弊作伪事实以及学位撤销法律适用进行论证为标准,将其做了形式化与实质化的细分;就“程序审查模式”而言,他认为该模式从程序瑕疵角度入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并延续了“田永案”以来许多学者对于大学自治和司法审查关系的不休争论;目前已很少见到的“直接审查模式”则是考虑证据认定的本相,直接作出裁判,具有轻说理、无论证、重结论的特点。

林副教授就实质性证据与重新审理两个不同标准,对舞弊作伪事实的审查强度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接着,他聚焦于相关法律条款的援引以及撤销构成要件的满足,忖量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涵摄”,提出了尊重型审查、严格型审查、回避型审查的强度进路概念。关于学位撤销法律程序事项,他认为不同法院也有差异化的审查基准和强度。

最后,林副教授落脚于案件的裁判反思与重塑,在解析上述模式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强调了法院对于因学位撤销涉及基本权利而引发的行政争议应提供司法救济的重要性。他进一步表示,审查要在事项层面区分学位撤销的学术性事由和非学术性事由,在程序层面区分事实认定的正式程序和非正式程序,进而建构更为公正合理的事实认定问题二元审查模式。他指出法院对程序审查强度存在的审查标准混同以及“程序空转”、“虚置诉讼”困境并最后总结谈到,案例分析本身并非终点,通过学位撤销司法案例的分析解释整体的司法观点,反思内在的司法逻辑,寻求未来的制度革新,是绘制学位法律领域地图的人们去标示清晰航线的特殊责任。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张青波副教授对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梳理,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场学子也纷纷提出相关问题,林华副教授一一给予了回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