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奖”获得者郭倍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发布者:宋程发布时间:2020-09-09浏览次数:1260



通讯员(李子扬 刘笛)“我个人只是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届“教书育人奖”的郭倍倍老师曾如是说。首届中南大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班主任,法学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开创者,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培养方案的修订者,法学教育改革方式的探究者,这些身份,都属于郭倍倍老师。而他认为,自己只是法学院教书育人工作的环节之一,凡此种种皆是中南法学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这项荣誉更多的是对中南法学人勤勉不倦教书育人的认可。

“近距离的参与和见证学生们的成长,是我们做老师的最大福利。”对郭倍倍老师来说,参与学生们的成长,就是教师这份工作给自己最好的回报。澄明此心,天地可鉴,学生们亦耳闻目睹,铭记在心。“我想,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您的教导,正正好。”这是收到两家知名律所offer的赵宇晗同学对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郭倍倍老师最诚挚的感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教书育人十七载,桃李何止千百余。临别之际皆不舍,忆起之时赞良师。每个接受过郭倍倍老师教导的同学都对他的复盘学习模式和启发式教学始终记忆犹新,赞叹不绝。相较于课本知识,郭倍倍老师更多的是向同学们传授学习方法,激励同学们自我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所学能够真正为之所用。

“第一节课中,郭倍倍老师就通过一个简单常见的民事案件让我们明白,证据法的学习需要我们常常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法制1402班的李佳琪同学在课堂之初,便感受到郭倍倍老师的用心良苦。长期的学习进程,自我学习的迷茫,紧凑的主题报告,文字工作量繁重的复盘,往往让同学们在学习初期无所适从。然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郭倍倍老师正是运用这种方式,让同学们自己通过努力克服困境。“我也曾抱怨过,但我更愿意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民商法1402班的王姗同学在课堂自评中如是说道。证据法诊所课堂18级的陈宏缘同学也在结课复盘中写道:“我也曾有过疑惑和抱怨,但后来我明白,这就是走出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打破舒适圈所必须经历的痛苦。虽然痛苦,但是真实,但是可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郭倍倍老师在十七载的教书育人生涯中贯彻始终的教学态度,亦是他想要传达给同学们的人生之道。

 

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无论是课堂内的理论教学,还是课堂外的实践学习,郭倍倍老师都极为重视对同学们实务技能的培养。他认为,课程所学投入到实务运用中,才更能理解理论和实践连接的意义。邀请律师、警官、法官、公证员等实务前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交流,发起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链接优质法学实践教育资源,共同开展法学实践教育工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郭倍倍老师的育人方略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亲历过法学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的王涛同学认为,“该项目的价值体现在它对法学教育痛点的回应上。新型实习可以成为老师们重新审视法学教育、调整教学方略、增进群体互动的平台。”已被保送为北京大学研究生的向文浩同学在谈到郭倍倍老师主持的新型实习项目时,也表示自己十分幸运,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它的目标与其说是提升业务技能,不如说是近距离地从法律业界的优秀前辈那里获得法律职业精神的感召;对于法律业界同仁而言,它的目标与其说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不如说是从积极进取的后辈这里看到了薪火相传的希望。”从第一期便开始参与该项目的梁华律师也非常认同法学新型实习项目的定位。郭倍倍老师对同学们法学实务技能培养的成果,从同学们与法律执业者对法学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的评价中便可见一斑。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

 

据同学们所言,在接受郭倍倍老师课堂教学之余,时常能让他们有所悟有所思的地方,是郭倍倍老师的朋友圈与公众号。在授课之余,郭倍倍老师还是一位高产的“朋友圈&公众号作家”。所学所知,所思所想,无论是阅读研究中的新知,还是自我总结中的反思,亦或是人际交往中的感悟,郭倍倍老师都会加以润色,上传到朋友圈和公众号上。既有苦口婆心,谆谆教导,更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们自我体悟,自我启发。这样别出心裁的育人之道,亦是法学人所独有之温情所在。

在证据法诊所课堂的复盘中,同学们深刻诚挚的学习感言处处可见。张楚祎同学说:“日知食堂里郭老师对生活的记录真实得可爱,让人觉得踏实、平静。于是我慢慢地跟着老师真实地学习,真实地面对那个不想学习的自己,真实地面对怯于交流的自己,真实地提问,真实地交流。放肆地玩耍,努力地学习,这样汲取知识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方珂欣同学也表示,证据法课堂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就是“真实”,而正是这份真实令自己收获颇丰。

不局限于学习,许多同学也对在自我认知和人生态度方面颇有感悟。陈小草同学说:“在证据法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有过许多的浮躁和不安,到现在它们也没有消去,但是我已经能够接纳它们是我的一部分了。很感谢郭老师和课堂上所有前辈与同学的付出,让迷茫的自己看到了更优秀的同路人,明白了少年心性岁岁长,何必虚掷惊和慌,也明白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向思行同学也因这段经历而对未来踌躇满志,“即便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前路艰辛甘苦未知,也没在怕的。”“哪管它真理无穷,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十余载春秋逝去,郭倍倍老师所教导的学生中,始终不乏出类拔萃者,且已遍布各个行业与地域。身为中南法学人,在郭倍倍老师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观念始终如一。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做好一名“引导者”,为同学们指明前行的方向,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由此,志存高远的同学们更可能心无旁骛地在人生道路上前行,这便是郭倍倍老师对自己的定位,亦是他的教书育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