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晓为 张艺萍)2021年6月5日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学科主办的第16期希贤环境法论坛“环境法学方法论漫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治楼六楼会议室开讲。本次讲座由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钭晓东教授、蔡先凤教授主讲,我院余耀军副教授主持,高利红教授和郭红欣博士与谈,尤明青教授、张宝副教授、郭红欣博士、吴凯博士与我校及兄弟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余耀军副教授对钭晓东教授和蔡先凤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分别对两位教授的工作和研究经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认为本次讲座围绕环境法学方法论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讲座开始,钭晓东教授以迈向民法典时代与环境法适度回应这一专题展开演讲。钭教授认为,在科际融合背景下,环境法学是当今开放法学的重要议题之一,环境法适度法典化可提升环境法律体系的整合完善。适度法典化是借助法典化来重组环境法的法律体系,实现环境法的简约性、便捷实用性、严密逻辑性和适度稳定性,以消减环境法本身问题的复杂性,是弥补环境立法技术的薄弱性的重要手段。但环境法适度法典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以相当数量的单行法、相对成熟的范畴体系、相对丰富的范畴体系、相对丰富的法治实践和足够成熟的法律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为基础和条件。
蔡先凤教授则从研究生如何做好学术研究这一主题展开演讲。蔡教授指出,学好环境法要区分法学问题和法律问题,学会准确分析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一是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二是了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同时,蔡教授认为做好学术研究要注重以下三点:知识体系构建、问题意识培养、文字功底提升。培养知识体系能力重在理论基础的积累,如大量阅读中英文经典文献;培养问题意识需提高学术敏感性和思维批判性,如通过撰写案例分析、学术报告等加以锻炼;文字表达能力则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提高,从模仿到“高仿”到自我表达,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郭红欣博士和高利红教授分别进行了与谈。郭红欣博士认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应以学位论文写作为单一目的,而要深刻投入到环境法的学习中,在学科视野下研究环境法的基础理论、习得环境法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对环境问题和制度构建进行全面认知。高利红教授认为,做好环境法研究不仅需要以环境科学、伦理学等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基础,还要以深厚的传统部门法学功底为依托,从深度、广度和难度三大视角审视环境问题,以此来提高研究环境法的敏锐度和精准度。
最后,余耀军副教授再次对两位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宣布此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