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心雨 崔玲 周琰)4月2日下午,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校长助理、教务部部长李志生,教务部副部长伍施乐一行到我院调研新增专业方向及项目建设情况。法学院院长陈柏峰、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学平、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法学院副院长李俊、国际法学系主任徐伟功、国际经济法学系主任杨洪、国际经济法学系副主任赵强及其他相关教师参与座谈。刘仁山副校长主持会议。
陈柏峰院长在会上指出,面临法学教育新形势,需要以国际化视野培养优秀法治人才,支持和回应国家需求。经过长期布局、扎实调研、科学论证,法学院新增专业方向及项目建设已具备成熟条件,今后法学院将继续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李俊副院长从专业方向设置的必要性、课程设置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汇报了“法学(社会治理)”专业方向筹建情况。并从法学实验室的内容设置、硬件配置及改造方向等方面汇报了法学国家级实验室未来三年改扩建项目预申报规划,突出了实验室服务化、功能化、技术化的建设目标。
徐伟功教授汇报了“国际法实验班”筹建情况,表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必然性要求,也是我校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实验班课程设置坚持学科融通理念,注重国际法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培养拥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校长助理、教务部李志生部长作会议发言,他表示推动法学专业创新发展是国家战略需求,教务部会大力支持法学院工作,积极推动法学院新增专业方向及项目尽快落地。随后从学科融通、专业招生、教学特色、资源协调、保障落实等方面提出相应发展建议,强调实验室建设要坚持一体化、科学化,做出示范效应。伍施乐副部长从培养方案完善与招生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会议研讨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推进新增专业方向及项目建设展开讨论。徐汉明教授从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阐述了法学(社会治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向在胜教授强调国际法实验班教学要突出语言背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研讨调研、交流学习、参加赛事提升教学效果。赵强老师表示国际法人才引进应注重海外背景,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杨洪教授认为应增强国际法实验班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刘仁山副校长作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法学院对人才培养及本次调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人才培养中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专业设置应根据人才培养规律与知识框架体系,通过课程设置进行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以人为本、明确定位、推陈出新,培养国家需要的一流法治人才。实验室建设要合理制定远景发展规划,科学投入、突出特色、广泛开展合作。最后,刘仁山副校长表示希望法学院携手教务部,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落实后期各项工作,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杰出法科学子。
至此,本次调研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