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里来,回大山里去

发布者:曾怡然发布时间:2022-09-03浏览次数:864

通讯员(王永胜 徐菁林)今年夏天,我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撰写的6000多字的毕业论文致谢回顾了自己坎坷而励志的追梦之路,感动了众多网友。如今,从大凉山中走出来的彝族小伙又回到了大凉山,成为了家乡四川省凉山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的一名支教老师。

苏正民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贫困艰苦的家庭环境让他童年常常吃不饱饭,“靠着山泉、野果跌跌撞撞地活下来”。即便家庭环境如此艰难,家里还是把他送进了校园学习。不幸的是,15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去世,家庭贫困的他不得已选择了辍学,但幸运的是,在政府与好心人士的资助下,他得以重新回到校园,这更坚定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重返校园后,苏正民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克服了贫困、汉语水平差、教育环境相对落后等众多困难,最终通过预科招生计划考入我校法学院,成为当时村里第一个211大学的学生。走出大凉山进入大学,苏正民曾一度因为自己的家庭环境而自卑,但在众多老师和同学的关心、鼓励与支持下,他从自卑中走了出来,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坚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将自己曾经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更多人。此外,苏正民还发起了“凉山阿依助学计划”,让更多人了解大凉山,帮助大凉山的困难学生。




829日,苏正民回到了大凉山,成为了越西县第二中学的一名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他将在那里支教一年。在返乡支教的第一节课上,苏正民给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之路,他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们:“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苏正民表示他想做一名严厉又温柔的老师,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面对学生们关于学习与求学的许多问题,他一一耐心解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希望通过这一年的支教帮助孩子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拓宽眼界,看到努力奋斗的意义,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他将运用自己走出大山之后学习到的知识帮助更多大凉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过上美好生活。




在家乡支教一年之后,苏正民将重返我校读研。问及未来的规划,他坦言,研究生毕业后,自己还是要返回家乡帮助更多的青年。苏正民表示:“我觉得这样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家乡也确实需要帮助,如果我们都不愿意建设家乡,谁又来建设呢?”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生他养他的大凉山,回报这一路上曾经伸予他援手,给予他温暖的人们,回报这个充满温暖与正能量的社会。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中国之声以及学校共青团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苏正民的返乡支教的感人事迹,再次收获了众多网友的赞扬与祝福。苏正民将带着广大网友的祝福继续投身于为家乡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也希望更多的法科学子学习苏正民身上自强不息、懂得感恩、脚踏实地、不畏艰苦、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勤奋学习,提升自我,践行“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走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民日报:《我是你们的新老师苏正民!》

中国青年报:《论文致谢刷屏的大凉山彝族小伙,去这里了》

中国新闻网:《“逃离”大山的彝族大学生又回到家乡》

中国之声:《苏正民:回到大凉山,去种一颗种子》

学校共青团:《曾因六千字论文致谢“走红”的他,再次刷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