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调研会暨2024版本科培养方案启动调研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董星仙发布时间:2023-03-29浏览次数:1616

通讯员(黄鹏涛 王永胜 康庄秋荻 吴皓亨)为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324日上午在文治楼615会议室召开了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调研会暨2024版本科培养方案启动调研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学平,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胡向阳,刑事司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刚,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简基松,校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曹吉安,教务部副部长邓松、柳正华、郝新春,法学院副院长肖志远、江河、李俊、张宝,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晓、李司铎,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董邦俊、郭泽强,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詹映,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陈实,法学学科各系主任,教务部各科室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刘仁山副校长主持。




会议伊始,刘仁山副校长简要介绍了调研会召开的背景和目的。随后,与会各单位围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和第十一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主旨报告和总结讲话展开深入研讨。

法学院副院长李俊汇报了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情况。他表示法学院持续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和教学平台,注重培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着力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和优秀本科教材,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胡向阳表示,要借鉴国内优秀模式,不断加强法学教育领域党的建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努力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他提出要加强师资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推进落实科研成果代表制,将法律服务纳入教师评价内容等。



法律硕士教育中心主任简基松表示,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涉外法方向特点,根据学校师资特色开设更多涉外法方向课程,补齐含有涉外因素的国内法课程等方面的短板,增加全英文课程的开设,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



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陈实表示,两办的文件适应法治建设的新要求,指明了学科建设的方向。我校法学学科建设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师资结构,要有组织地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性、融通性,培养满足当前法治实践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的法治人才。



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詹映表示,知识产权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两办文件精神,计划对知识产权相关本科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和编制,不断加强法学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学在各类评审中的评价权重和比重。



教务部副部长郝新春受教务部部长钱学锋委托再次传达了学校第十一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主旨报告相关精神,指出要坚持法学人才培养中国化、融通化、数字化、国际化一体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法治人才;要求教务部和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质量第一的意识,扛起人才培养的重任,适应时代需求,做好人才融通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国际认证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表示学校将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教务系统,加强数字化资源的供给与共享,打造高标准的智慧教室,引入体验式和沉浸式教学模式。



教务部副部长柳正华对《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2024版)修订指导意见做了解读。他指出培养方案修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工作的根本标志,围绕学校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按照“中国化、融通化、数字化、国家化”四化同步人才培养总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中南大”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自由发言与讨论环节,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学平提出要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学科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将党的建设与法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胡向阳表示本科人才培养要体现差异化和灵活性,建议将物证技术、证据调查、法医学等课程纳入法学本科培养方案。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詹映表示面对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加快推进数智教育,针对数字化时代新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刑事司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刚表示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应时而动,可以为新一年的招生工作提供有益指导。法学院副院长江河表示学科建设应坚持纵向深入研究、横向跨学科交叉融通的发展理念。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司铎强调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时代性和延续性,在推进培养方案优化的同时,统筹推进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董邦俊表示应促进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深度结合。法学院副院长肖志远表示要巩固核心课程的建设成果,强化质量标准,推进教学案例库、试题库建设。法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理论法系主任资琳表示本科人才融通培养需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实践课程形式的多样性,促进课程中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充分结合。





刘仁山副校长做总结讲话,他指出要“观大势,成大事,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中南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的法治现代化,法治教育跟不上,法治现代化也无从实现,法学人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给予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用法学教育发展助力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强调要充分认识两办文件的重大深远意义,要认识到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时代性、紧迫性、艰巨性,发挥中南法学一流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刘仁山副校长传达了侯振发书记对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理论研究“参与其中,融入进去,贯彻执行、有所作为、保持理性”的具体要求,指出学科建设要坚持创新引领,紧扣高质量主线,打造中南法学特色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一是要走好学科交叉新路,深化学科融通,探索中南新文科范式;二是坚持学生为本,走出立德树人的典范之路,坚持“厚基础,重人文,强素质、养兴趣”的培养理念;三是夯实法治人才培养基础,增强法治人才培养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