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莉 法学院新闻中心)3月11日下午,法学院在文治楼615会议室召开2025年校友工作会议暨首批“校友大使”聘任仪式。法学院党委书记高碧峰,党委副书记李司铎、陈金川,学院党政办、学工办、研究生办、校友办负责人,以及萧伯符等16位原领导、原任课老师、年级主任、班主任及特邀代表出席会议,共谋法学院校友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会议由李司铎副书记主持。
谋篇布局:健全校友工作体系,建强融合发展共同体
高碧峰书记在开场讲话中深情回顾校友与学院的血脉联系。他指出,广大法学校友既是法学院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法学院建设成就的参与者、推进者。学院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广大校友的智慧与奉献。多年来,校友深度赋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形成了“校友-学院-社会”协同发展的生态格局。通过召开2025年校友工作会议,启动实施校友工作“智汇创新行动”,聘任首批“校友大使”,进一步明确目标、健全机制、汇聚力量、共谋发展,实现校友与学院的双向奔赴、情感融通、合作共建,开启学院校友工作全新篇章。
行动方案:实施“三大工程”,聚智汇力促创新
陈金川副书记从行动宗旨、行动实施、行动目标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法学院校友工作“智汇创新行动”方案》。通过启动校友工作“智汇创新行动”,实施校友工作桥梁工程、校友发展聚能工程、校友协同育人工程等“三大工程”,建“三桥”、强“三聚”、促“三融”,构筑“上下联动、横向协同、跨域互通”的联络体系,团结凝聚校友资源力量,打造校友与学院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聘任仪式:赓续中南文脉,勇担职责使命
聘任仪式上,高碧峰书记为萧伯符等16位首批法学院“校友大使”颁发聘书并合影。首批“校友大使”中,既有为学院发展持续助力的老领导老党员、坚守三尺讲台播撒法治火种的教学名师、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资深辅导员,又有与学院校友联系紧密的特邀代表。他们曾深耕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一线,在历届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结下深厚情谊,是校友与学院血脉相连的坚实纽带。学院后续还将分批次吸纳优秀在职教职工及青年校友代表加入,构建“老中青”协同、多领域覆盖的校友大使桥梁网络。
校友大使:聚智汇力,共筑校友发展新生态
在交流环节,校友大使们结合自身经历,围绕机制完善、平台搭建、情感凝聚三大方向建言献策。机制提效:萧伯符建议按地区、年级建立校友联络群,增强组织凝聚力;罗明晖提出构建“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双轨协作机制,并强调校友工作需注重顶层设计,分层次推进全面工作与重点攻坚;蔡明辉、刘克俭建议校友工作要在搭建平台上下功夫,在学生教育上做文章。平台赋能:李晓青提议设立实体化“校友之家”及校友文化墙,打造校友返校情感归属地;辛忠孝、杨宗辉表示“校友大使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将积极加强校友感情联络,助力学院搭建资源互通桥梁。情感联结:多位校友大使深情回忆文治楼育人岁月。贺强、杨永煊、王虎林表示“进楼如归家”,马继红、叶佩华称赞活动“让校友暖心”,毛正言、程坦、宋小玉、周作凡等均表示将全力支持校友工作,为学院改革发展继续发光发热、贡献一份力量。
工作展望:让校友工作成为学院发展的“源头活水”
会议最后,高碧峰书记再次向法学院首批“校友大使”表示诚挚敬意和衷心感谢,希望“校友大使”在强纽带、夯基础、促联动、增实效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学院校友工作提质增效共同努力。他强调,广大校友是学校和学院发展最宝贵的“智库”、最靓丽的“名片”,更是学校和学院高质量发展最可信赖、最可依靠的重要力量。“江湖共雨万里路,桃李春风一世情”,做好校友工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必将为推进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和增强中南法学影响力注入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审核人:高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