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胡颜发布时间:2025-09-01浏览次数:12

8月24日至25日,“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犯罪学学会、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国家治理学院和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共同承办。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政策专业论坛2025年年度研讨会与本次会议合并召开。本次研讨会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五周年、“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出二十年之际召开,意义重大,旨在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化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发展研究,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刑事政策,推动刑事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交流,促进构建中国刑事政策学自主知识体系。会议首次由四个全国性法学社团联合举办,共同开展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的跨学科融合性研究。

来自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十余个省区市政法机关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广西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湖南工商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警察学院、湘潭大学的理论界代表和来自有关律师事务所的实务界代表共150余人参加研讨。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姚莉主持。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杨万明,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敬大力,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万春,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湘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廖永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柏峰出席会议并致辞。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齐素,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二级巡视员王伟国,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彭卫兵,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黄劲,湖南省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可议等出席会议。



廖永安代表湘潭大学致欢迎辞,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刑事政策作为刑事法治的灵魂与指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公平正义。本次研讨会聚焦“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汇聚了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和资深专家,为促进法律研究与法治实践的双向奔赴搭建了沟通桥梁。



陈柏峰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致辞,他指出,刑事政策是国家刑事法治体系的战略中枢,是连接刑事立法、执法、司法、执行各环节的统领性安排。通过跨学科的交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能够有效梳理我国刑事政策的发展脉络,全面总结新时代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成果。



杨万明指出,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律和刑事法治的灵魂,是刑事立法执法司法的根本指引,在维护国家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尊重保障人权以及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正式提出5周年。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我国现代刑事政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要立足时代方位,深刻把握刑事政策研究的使命担当;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刑事政策学体系;深化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刑事政策研究与实践良性互动;发挥研究会职能,为刑事政策研究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贾宇强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国家打击和预防犯罪的总策略、总方针,体现着国家治理犯罪的政治抉择,为犯罪治理和社会治理提供总体指导方向和价值导向。要坚持慎刑理念,在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中汲取法治智慧;坚持系统思维,在刑事一体化进程中落实宽严相济;坚持注重治理,在治罪与治理并重中彰显法治力量。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聚焦研讨主题开展交流、多出成果,为我国刑事政策的现代化发展和刑事政策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专业智慧。



敬大力指出,刑事政策是涉及整个刑事领域的总体性、广泛性、基础性问题,既涉及刑事立法也涉及刑事执法司法;既涉及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也涉及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等执法机关;既涉及刑法学,也涉及刑诉法学、犯罪学、监狱学、案例法学等学科。当前,刑诉法学界对刑事政策的研究比较薄弱,学界和实务界尚缺乏对刑事政策持续性、完整性的研究。要全面准确概括、梳理和阐释党和国家刑事政策体系,积极将刑事政策研究纳入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中国刑事政策学自主知识体系。



万春表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着眼于提升惩治预防犯罪效果和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是党中央确定的国家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是精巧的国家治理艺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执法司法各部门增进共识、深化协作,完善执法司法标准,确保政策完整全面准确落实。要把犯罪学的数据、刑法学的学理、刑诉法学的程序、案例法学的判例熔于一炉,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学自主知识体系。



胡云腾表示,刑事政策是党领导刑事法治的两大抓手之一,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挖掘刑事政策的各项功能,包括对刑事立法、司法及整体刑事法治的指引功能,巩固法治发展成果的功能,推动刑事法治改革的功能,对我国法治发展与司法实践进行动态调整与矫正的功能,促进司法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的连接与沟通功能,为刑事法治机器提供润滑功能以及调节严酷刑罚和程序的温暖功能。要推动刑事政策进入立法、刑事诉讼程序、案例以及理论体系。

会议分为主旨发言、分组研讨、综合研讨等环节,来自全国各地法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发展的实践与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部长李仕春教授主持。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国家治理学院)徐汉明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执行院长王志远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何荣功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海燕教授,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周振杰教授,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上海政法大学张晶客座教授分别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刑事法治建设、犯罪治理论述的理解阐释”“我国当代犯罪特点与趋势的系统视角观察”“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我国刑事政策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发展,中国自主刑事政策学知识体系构建”“我国囚犯成分变化与刑事执行制度的新构造”作主旨发言。

分组研讨会

一、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研讨会

(一)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刘期湘教授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崔志伟副教授,广西大学法学院孔忠愿助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薛文超助理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康民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史令珊讲师,贵州大学法学院尚勇讲师,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曹敏红,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梓豪分别围绕“刑事政策之于刑法解释的模式比较与路径构建”“刑法教义学与刑事政策关系之辨正——基于犯罪论与立法论的双重维度”“立法趋同与罪质差异——对侵犯民营企业利益犯罪‘同责同罪同罚’刑事政策的贯彻”“刑事司法的价值判断及其法律适用——刑事犯罪‘出罪’的理论与实务辨析”“当前毒品犯罪特点、挑战与刑事政策的现代化回应”“刑事政策目的定位下金融安全的刑法保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发展和内涵——兼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对盗窃罪的处理”“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作用场域与贯彻机制”作主题发言。湖南科技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兼纪检监察学院院长邱帅萍教授,湖南大学法学院姚诗教授,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张慧教授,中南大学法学院罗树志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二)第二单元



本单元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赖早兴教授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印波教授,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军林,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王熠珏讲师,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施灵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谭芊妍,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乔苑灼,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应倩,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四级检察官助理王泽斌分别围绕“对价关系理论视角下贿赂犯罪‘分层式’立法探析”“府院联动背景下涉众型犯罪资产处置政策研究”“犯罪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单位罚金制度的学理反思”“轻罪诉讼之重:实践困境及其疏解”“‘职业型’犯罪附随后果的分层处遇——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切入”“轻罪治理背景下侦查‘挂案’治道的体系化构建”“刑事政策现代化视野下涉案财物处置的检察监督路径”“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相济’的方法论逻辑与建构”作主题发言,湘潭大学法学院万志鹏教授,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贺志军教授,湖南警察学院邢馨宇教授,中南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吴璇助理研究员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二、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研讨会

(一)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海燕教授主持。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法学院韩旭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法律应用研究处处长桑先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杨帆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谢澍教授,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吕磊,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程衍副教授,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程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伟分别围绕“刑事政策与刑事诉讼法治的关系”“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治化进路”“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长臂管辖’之刑事程序法应对”“刑事政策与刑事程序的交互关系及其结构性转型”“慎用刑罚语境下运输毒品罪司法裁量公正性研究”“刑事政策推动下的人权保障机制完善”“刑法谦抑性司法运用视域下从宽热的冷思考——以401份裁判文书为样本”“刑事司法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构建”作主题发言。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李蓉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进杰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登科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王迎龙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二)第二单元



本单元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陈实教授主持。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潘金贵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彭海青教授,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廉睿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鲍文强助理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韩瀚讲师,广州新华学院法学院郭艳东讲师,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一级检察官助理李当杰,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宋慧荣分别围绕“刑事政策的实践扩张及其规制”“我国刑事政策现代化进程中刑事诉讼制度的协同发展”“政策如何影响司法行动——基于刑事政策的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刑事政策下的矫枉过正”“刑事一体化视野下微罪犯罪附随后果制度辨正”“论检察政策的一致性评估”“检察大数据赋能现代刑事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县域犯罪治理模式转型”作主题发言。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魏晓娜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宋志军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兰荣杰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自正法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三、中国犯罪学学会研讨会

(一)第一单元



本单元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魏昌东教授主持。

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与发展规划部副主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李政印,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印波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登谅教授,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盛芳,四川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余长江,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博文,江苏省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助理尤洁分别围绕“整体与辩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轻罪治理的反思与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下的贷款犯罪治理研究”“轻罪善治何以可能?刑诉法框架下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严格依法办案与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系——以刑事辩护为视角”“回应与响应:司法政策与司法实践的共生互动——以非法狩猎司法问题为例”“宽容不纵容:轻罪时代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再审视”“刑事一体化视野下轻罪治理的实体与程序完善”作主题发言。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石经海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郭泽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郭旨龙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魏化鹏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二)第二单元



本单元由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天津工业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梅研究员主持。

中国犯罪学学会副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虞浔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于小川教授,盈科律师事务所(上海)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蔡正华,上海师范大学法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俞小海研究员,郑州大学法学院吕行讲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检察院长泾检察室副主任徐贞庆,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于新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于嘉仪分别围绕“数字时代网络黑灰产业的刑事规制路径”“数字时代少年罪错防控刑事政策初探”“数字时代刑事司法的效率和公正——以共同犯罪中的认罪认罚和分并案状况为视角”“数字犯罪领域刑事司法对刑事政策的形塑”“网络社会轻微犯罪行为治理的政策选择与预防转向”“宽严相济背景下民营企业行贿犯罪的出罪路径与治理方案”“分析与解构:涉他型犯罪附随后果存废之争”“犯罪治理的包容性转向及实践路径探析”作主题发言。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法学院徐岱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中南大学法学院张杰教授,中国犯罪学学会理事、上海政法学院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娜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孙道萃副教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四、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研讨会

(一)第一单元



本单元由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梁健教授主持。

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黄祥青,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曾粤兴教授,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吴健思,国家法官学院甘肃分院特聘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刘晓虎研究员,湘潭大学特聘教授马贤兴,湖南师范大学赵冠男副教授,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吴益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颖琪分别围绕“刑事政策与法律融合运用的实践场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法保护民营经济中的应然解读”“顺应新时代要求,贯彻、深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的阶段性调整和刑事类案的政策性平衡”“网络寻衅滋事和侮辱诽谤违法犯罪的有效惩治与立法完善”“轻刑化治理政策之展开”“刑事辩护中的刑事政策视角研究”“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动态平衡性”作主题发言。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齐素,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法学院陈永生教授,北京德和衡(长沙)律师事务所主任段启俊,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许士友讲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二)第二单元



本单元由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法官学院梁欣教授主持。

安庆师范大学校长彭凤莲教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团队负责人赵宇翔,北京冠衡(长春)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文生,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周庶明,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帅副教授,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委会委员庄明源,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臧德胜,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王鹏分别围绕“中国古代反腐的刑法对策”“通过典型案例准确把握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尺度”“如何发挥案例在刑事辩护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引领作用”“探寻现代刑事政策中的天理、国法与人情——平衡与融合的司法哲学”“程序出罪的独立性与积极治罪的实现”“轻微刑事案件中刑事政策的社会学反思与转向”“典型案例推动刑事政策完善的路径”“新型毒品犯罪治理研究”作主题发言。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梁旭,中国政法大学赵霞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余秋莉讲师,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季凤建讲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综合研讨会



8月25日上午,研讨会的综合研讨会环节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李蓉教授主持。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时延安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原庭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王晓东,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魏晓娜教授,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周振杰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彭海青教授,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谢澍教授先后参与发言。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应培礼教授,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祥青,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法学院韩旭教授,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特聘研究员梁健对上述发言进行了与谈。

闭幕式



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陈实教授主持。陈实教授首先代表会议承办方对各位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支持刑事法学研究的同仁致以衷心感谢。他指出,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出20周年之际,本次学术研讨就如何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形成了共识,并对中国刑事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作出了科学回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他呼吁大家认真领会和学习贯彻刑事政策,并使其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姚莉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姚莉教授对开幕式致辞环节、主旨发言环节、分组研讨会环节、综合研讨环节中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作了详细总结,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姚莉教授指出,本次论坛的研讨,有效促进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对话,为构建中国刑事政策学自主知识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最后她表示,四个研究会的联合研究必将推动我国现代刑事政策和刑事政策学的发展迈向新高度,并期待与会同仁共创刑事政策研究的新篇章。


最后,2026年刑事政策学术研讨会主办研究会代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时延安教授首先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并提出今后可以在组织模式、经费支持等方面制定规范化的章程和规定,以确保研讨会的长期举办。最后,时延安教授对明年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举措,并表示将不负嘱托、竭尽全力地汇聚更多研究单位的战略力量,圆满举办好明年的刑事政策研讨会。

来源: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