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东教授在法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

发布者:胡颜发布时间:2025-09-09浏览次数:15

(2025年9月8日)

“中国法学第一班”班长

中南法学发展学科带头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任校长

文澜资深教授

吴汉东


尊敬的各位同事,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时隔三十年,再次参加法学院的新生见面会,此刻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

我是结束十年动乱、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法学专业大学生。当时,我是以二十七岁的“高龄”进入大学校园,和十几岁的同学、二十多岁的同学,甚至还有三十多岁的同学一起念书。那个时候,我们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个班产生了一大批法学家和法律家,有了一些成就,被称为“中国法学第一班”。当然,它的始创者是新闻记者,不是我。如果有夸大宣传之嫌,本人一概不承担责任。时过境迁,我们当时念书和今天的念书有不同的时代情景,在座的各位同学,现在乃至于未来,也会有不同的使命和担当。

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是一个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学革命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学革命交叉融合、相互辉映的知识革命的时代。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文科教育怎么办?法学教育怎么办?对我们的师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也是一个时代之问。新生见面会往往都是充满庆贺之意、欢迎之情。但是今天,我也想在这里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法学教育,中国的法治人才培养,应当向何处去?在座应该有不少理工科的考生,你们对选择中南大法学,可能也会有所疑问: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大多数文科学生进入了中南大,可能也会有这样一种担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入了我们人类社会之后,法律人才的塑造,路在何方?

我想就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其实2016年、2023年,先后是人工智能技术爆发的元年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这个影响对人类社会是全方位的,是深层次的,也是颠覆性的。那么文科教育还有生存的余地吗?就像当年有人质疑井冈山的红旗一样,现在,如今的我们不免追问,AI时代的法治教育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我想,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人工智能,它超越了人类的工作的强度、力度、甚至是态度,所以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在智力劳动领域,人机相处、人机共创将会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当然,毫无疑问,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科学家、物理学家霍金在2017年去世的时候留下了10句经典名言,其中就提到,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技术,但也可能是最后的技术。

结合文科教育,AI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AI岗位的替代性风险。德国的劳工部长谈到:最迟在2032年,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工作不与人工智能相关。来自牛津大学的专家统计,未来将会有30%的职业、60%的岗位被AI所取代。首当其冲,与我们大部分文科专业有关。其中就包括了文案、设计、翻译、中介……有人说到会计,还有人说到律师,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AI将会替代有固定的工作流程、有标准的问题答案、可替代性的工作。法学的高端人才拥有人文情怀、法治理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这些是AI不可取代的。

其次是AI工具依赖性的风险。经济学中提到“路径依赖”,将来可能会出现“AI依赖”。也许有一天,甚至是不久的将来,我们无需上课,AI帮助整理老师讲课的要点;无需读书,有AI帮助阅读;甚至无需完成作业,有AI帮助写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有足够的警惕。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能丧失应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力。

因此,我的主张是什么呢?我们必须正视科学的力量,充分认识AI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革新力和推动力。但是我们作为法律人,应该秉持制度的理性,来维系法律秩序的稳定性和引导力。因此,我们应该在科技赋能和人文坚守之间来保持法学教育和法律生涯的平衡。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AI时代的辉煌属于你们;未来,法律世界的精彩属于你们。谢谢!

审核人:李司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