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流教授应邀开展“宪法的可诉性”主题学术讲座

发布者:胡颜发布时间:2025-09-09浏览次数:12

202593日,著名法理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中欧法学院教授郑永流来我校开展“宪法的可诉性:中欧法学院宪法诉讼模拟法庭的实践”主题学术讲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刘茂林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德淼、张继成、胡弘弘、秦小建、杨小敏、张青波,学科教师李修琼、侯志强、周瑞文、刘锦等参加讲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学习。



郑永流教授从宪法可诉性的理论基础出发,系统梳理了宪法是否具备可诉性在中外学界的争议与现实实践。他指出,全球195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有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宪法诉讼制度,体现了宪法作为“活的法律”在实践中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功能。


郑教授重点分享了中欧法学院自2011年起在研究生宪法课程中引入“宪法诉讼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践。该课程以德国宪法法院的个人诉愿制度为蓝本,通过真实案件改编、学生分组角色扮演、剧本撰写、多次彩排和正式开庭等环节,全面模拟宪法诉讼全过程。十六年来,该课程已成功举办多届模拟法庭,累计参与学生超过千人,撰写剧本超500页,成为中欧法学院宪法教学的一大特色。


郑教授强调,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制约公权力的根本大法。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宪法的实质精神,更能锻炼法律实务能力,为中国未来可能到来的“公法时代”储备人才。



在随后进行的提问环节中,多位师生与郑教授进行了精彩互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理学教授张继成从法律逻辑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宪法判断与普通法律判断在推理模式上的异同。郑教授回应指出,宪法判断虽在方法论上没有本质区别,但其特殊性在于基本权利条款兼具“主观权利”和“客观价值秩序”双重属性,价值判断的色彩远强于普通法律。



2024级博士研究生周伟健询问了宪法可诉性研究的新领域及教学实践合作可能。郑教授建议可借鉴德国经验,从司法领域审视部门法对基本权利的解释,并详细介绍了中欧法学院宪法课程的创新安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师刘锦则就当前备案审查制度是否具有宪法诉讼功能提问。郑教授肯定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强调在审查主体、程序和实效等方面与真正的宪法诉讼仍有很大距离,不宜过早赋予“中国特色”的标签而停滞改革探索。



最后,主持人刘茂林教授总结表示,郑教授的讲座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更富含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宪法教学与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借鉴。他呼吁更多学者关注中国本土的宪法实践,推动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法体系。


审核人:侯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