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向学校颁布获奖证书。我院学子斩获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的好成绩,其中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数较上届翻番,创造了法学院在“挑战杯”省赛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法学院参赛团队合影
特等奖
项目名称:《AIGC背景下声音合成技术法律规制的实践路径探究——基于SO-VITS技术模型授权机制建构的研究》
团队成员:胡思涵、张雨萌、刘焌溢、郭奕琦
指导老师:昝强龙
项目简介:SVC声音合成技术本质是借助Sovits4.0歌声转换模型,提取歌手声音并训练合成声学模型,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侵权风险,亟需法律与行业规范作出回应。团队结合技术原理、国内外学理机制与现行政策开展研究,走访技术研究人员、数位网络社区创作用户及法律专家等,立足本国实践与技术特性设计授权性法律规制方案,为数据流转与技术开发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合规路径。
一等奖
项目名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适用预防性责任的困境及出路——基于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证调查》
团队成员:刘梦媛、王钰博、王诗绮、汪文珏
指导老师:冀鹏飞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预防性责任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适用困境,采用“综合调查发现问题—专题调查寻求对策”思路,通过案例实证与多主体访谈,探索预防性责任适用优化路径与协同治理创新路径,提出构建“重大风险”评估模型、优化环境司法协同治理体系等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项目名称:《“预”见尊严:患者医疗自主权视角下生前预嘱推广的困境与优化——基于7省与深圳经济特区的调研》
团队成员:沈子桐、张昕宇、王静云、吴洁、郑霖姗、占玟、林正妙、张怡歌
指导老师:杨华磊、徐金花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患者医疗自主权被架空问题,调研全国7省及深圳等地,线上抽样发放千余份问卷,线下对医护、法律从业者及公众分层访谈,发现生前预嘱推广受立法局限、实施缺保障、认知有误解等阻碍。据此提出完善立法、政策保障、开展生命教育、电子化留存及渐进式试点等建议。
法学院参赛选手合影(一)
法学院参赛选手合影(二)
项目名称:《中国辅警制度的“一国两制”探索与优化路径——基于十二省市及港澳地区的跨域实证研究》
团队成员:陈锦涛、张涵斐、税雨苗、邹颖、常克强、杨家伦、叶德扬、苏绮靖
指导老师:侯卓、胡向阳、李司铎
项目简介:项目聚焦“一国两制”框架下内地与港澳辅警制度的协同发展问题。团队历时13个月,实地调研覆盖内地12省市及港澳地区,回收问卷1745份,开展访谈50余场,系统梳理出内地辅警法律地位模糊、职业认同不足等共性困境,并总结港澳地区在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中的经验与现实需求,提出“以内地为主体、港澳为两翼”的协同优化路径。研究成果已被地方公安机关采纳,并在澳门立法会形成实质回应,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
二等奖
项目名称:《跨APP数据流通三重授权原则的适用困境与类型化体系构建——以1095款APP和1281份裁判文书为例》
团队成员:陆梅瑜、黄希哲、吴俊德、杨阳、张泽同
指导老师:吴汉东、肖志远
项目简介:研究聚焦数字经济时代跨APP数据流通的“三重授权原则”,通过1281份裁判文书分析、1095款APP隐私政策文本挖掘及用户问卷、互联网企业与司法单位访谈发现:该原则存在数据类型区分不足,如数据未差异化处理和场景适应性差,如集团内数据共享机械适用的双重困境。首创“分类-场景”动态授权模型,将数据划分为原生可识别、原生不可识别、衍生可识别、衍生不可识别四类,设计差异化授权流程,并在多个司法案例中验证其提升流通效率。
三等奖
项目名称:《法护生态,“险”何以断——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重大风险”司法认定的实证检视》
团队成员:李畅,黄蕴熙,鲁希,刘鸣旸
指导老师:冀鹏飞
项目简介:项目围绕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重大风险”的司法认定展开研究,筛选30省的裁判文书进行案例分析,梳理近10年的政策法规把握发展动向,奔走6省进行调研,构建了一条贯穿全流程的纾解路径,提高了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可操作性,有力推动了环境公益诉讼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的转型。
法学院高度重视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备赛组织工作。组织开展“挑战杯”法学院预赛,挖掘和培育优秀的参赛作品;举办“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营,增进同学们对赛事的了解,并指导同学们积极备赛;举办省赛项目预答辩评审会和重点项目培训会,提升参赛作品竞争力;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助力法学院学子在本届“挑战杯”竞赛中赛出成绩、赛出水平。
“挑战杯”法学院预赛答辩会
“挑战杯”训练营线上宣讲会
重点项目培训会
法学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将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入法治人才培养实践,鼓励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实践问题相结合,在创新实践中展现出敢想敢试、锐意进取的青年活力和勇毅奋进、矢志创新的青年志气,奋力书写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改革新篇章!
审核人:李司铎